专题08课内阅读-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备考专项训练(统编版)
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备考专项训练
专题08课内阅读
备考策略
小学生的阅读,并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吸取知识、体味情感、欣赏语言等等。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学生读懂一篇文章的方法是按下列步骤进行的:
1.初读。通读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自学字词。这样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同时也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写作目的有一个大致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2.精读。按自然段边读边想。弄清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读懂内容,理清思路,通晓全文。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难,深入思考,解惑释疑。同时对课文的重点段落和美词佳句仔细揣摩,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的表现形式和写作技巧,吸取文章的精华,进一步对全文加深理解。
3.悟读。学生的阅读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或文章的表面感受上,并不能做到“真知”读。学生要理解体会思想内容,只凭故事内容是不会捕捉到的,是要透过语言文字,进行深入思考,从中悟出作者真正的目的。
4.熟读。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需多读,达到熟能成诵,消化,使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尤其对那些词句优美、文质兼优的课文或段落,应让学生熟读成诵。以便在自己的写作中也恰如其分地套用仿写。
专项训练
一、课内阅读。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用“——”画出一句你觉得写得十分生动的句子。
2.根据语段内容填空。
这一段有( )句话,分别写了( )的叶子和( )的叶子,写出了爬山虎叶子( )和( )的特点。
3.这段话中,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是连续观察的?圈出来。
二、对比阅读课文片段。
片段一: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又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片段二:
浪淘沙(其七)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1.从片段一中的“_______”这个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_______的顺序来写的。
2.片段一从潮水的_______和_______两方面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并巧妙地运用_______和_______的修辞手法,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3.片段一与片段二中潮来时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
______。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中的“水墙”指_______,说明_______,在《浪淘沙(其七)》中能体现水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三、基础阅读。
《爬山虎的脚》选段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1.选文第一自然段主要从__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2.作者把_______比作_______,说明作者表达十分准确。
3.从第二自然段中圈出表示爬山虎向上爬时动作的词语。作者之所以把这些动作描写得这么细致,是因为_______。
4.请你也仿照作者的写法,把自己观察到的一种事物写下来吧。
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走月亮(节选)
①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②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
③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④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就要收庄稼了,收庄稼前,要把道路修一修,补一补,这是村里的风俗。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还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在坡头上那片月光下的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是啊,它旁边,是它浇灌过的稻田。哦,阿妈,这不就是我们家的地吗?春天,我们种的油菜开花了,我在田地里找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收了油菜,栽上水稻。看,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穗低垂着头,稻田像一块月光镀亮的银毯。哦,阿妈,我们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说学校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我们采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
⑤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1.选文描述了“我”和阿妈看到的月光下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想到了白天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读句子,再完成练习。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1)把“流”换成“飘”好不好?为什么?
(2)展开想象,补充句子,把画面写具体。
读着这句话,我仿佛看到柔和的月光洒在溪面上,一闪一闪的,波光粼粼:我仿佛听到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闻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一处静态描写的句子,用“___”画出一处动态描写的句子。
4.对画“____”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亮倒映在水里,就有无数个月亮的倒影,就像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B.“抱”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月亮、小水塘变得亲切可爱,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C.朗读这句话时,应该慷慨激昂,富有激情。
5.“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在选文中出现了两次,有什么作用?
五、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真的,它现在要开花了!”这个母亲慢慢开始相信,她的孩子会好起来。她记起最近这孩子讲话时,要比以前愉快得多,而且最近几天她也能自己爬起来,直直地坐在床上,用兴奋的眼光望着这一粒豌豆所形成的小花园。一星期以后,小女孩第一次能够坐一整个钟头。她快乐地坐在温暖的太阳光里。窗子打开了,她面前是一朵盛开的、紫色的豌豆花。小女孩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1.读读画横线的句子,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
A.节日里总是鲜花盛开,现在豌豆花开了,所以说“简直像一个节日”。
B.孩子在节日里总是快乐的,小女孩在那一天特别高兴,所以说“简直像一个节日”。
C.小女孩受到豌豆生命力的鼓舞,终于能够振作起来,并且快乐地生活,母亲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所以说“简直像一个节日”。
D.豌豆从落到窗台到发芽,展示着顽强的生命力,今天它终于开花了,所以说“简直像一个节日”。
3.请根据这段话,再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解答。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两则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在朝着阳光的堤岸上,青草丛中隐藏着一条倾斜的隧道,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的。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就像一座门。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绝不去碰这一丛草。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材料二:蟋蟀体型微扁,头部圆形,触角长,呈线状。有翅时,翅平叠于躯体上。多数体色呈褐色或黑色,深浅不一。雄虫利用位于前翅基部的脊产生求偶鸣声。多数雌性的产卵器很显著,呈筒状或针状。
1.文章的题目有时能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我知道材料一主要是介绍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画“____”句子的意思,在材料二中是怎样表达的?将材料二中的相关语句也画上“____”。
3.以下是三位同学阅读材料后的对话,请根据语境,将对话补充完整。
甲:我能边读边想象。读到材料一中“耙扫、收拾、弹琴”等词句时,我仿佛看见____________,听见了_____________,感受到了作者对蟋蟀的_______之情。
乙:两则材料的语言风格不同,我喜欢材料_______的语言风格,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两则材料的语言表达均十分准确,尤其是通过品味加点词语,我明白了“要想文章写得准确,只有_______地观察”。
七、课内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①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②“为家父而读书。”
③“为明理而读书。”
④“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⑤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用“___”画出关于其他同学读书目的的句子。
2.在下面的田字格中工整地抄写关于周恩来读书目的的句子。
3.从加点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面对“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你的回答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阅读理解。
陀螺(节选)
我的陀螺刚一露面,就招来了一顿嘲笑。的确,在各色帅气的陀螺面前,它长得不伦不类,该平的地方不平,该尖的地方不尖,看不出一丝一毫与同伴相斗的能力。这使我士气大减只是在一旁抽打,不敢向任何人挑战。
然而世间许多事都是不可预料的,我追求“和平”只是个人愿望,小伙伴们不甘寂寞,一个大陀螺的主人,开始傲慢地向我挑衅。大陀螺摇头晃脑,挺着肚皮一次次冲过来,我的“鸭蛋”则不动声色地闪躲。一次次冲击,一次次闪躲。终于无法避开,它们狠狠地撞上了!奇怪的是,我的陀螺个头小,却顽强得出奇!明明被撞翻在一边,一扭身又照样旋转起来。它圆头圆脑,好像上下左右都能找到支撑点似的。结果呢,大陀螺在这个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对手面前,彻底溃败了。
这真是个辉煌的时刻!我尝到了胜利的滋味,品到了幸运的甜头。无意中获得的“荣誉”,虽然小如微尘,对好胜的孩子来说,也足以陶醉许久了——直到现在我还能兴致勃勃地写下这些文字,便是一种有力的证明吧!
我的冰尜儿,木工随便旋出的小木头块,丑小鸭生出的一只丑鸭蛋,在童年的一个冬日里,给了我极大的欢乐和由衷的自豪。
这真应了一句古话: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1.从文中找出意思相同的词语写下来。
(1)形容不像样,不规范或不成体统。( )
(2)故意制造事端,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
2.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你体会到“我”的心情是_______的。请你用动作描写来表现这种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选择一处体会较深的地方画上“ ”,并在下面横线上做批注。
4.说说你对“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理解。
九、课内阅读。
①我穿上老虎皮,套上老虎头,紧张地等候在后台的上场口。忽然背后有人轻轻推了我一把。我知道推我的是老师,立刻弯下身子爬上场去,嘴里啊呜啊呜直叫。只听见台下一阵哄堂大笑,笑得我脸上一阵热。我已经明白,我笨拙的表演把全场的老师同学都逗乐了,他们从没见过这样窝囊的老虎。③
②我总算一直演到了躺下来死掉。到底怎么演完的,我一点儿也记不起来,只记得耳边的笑声接连不断。等到幕布拉下,我站起来摘下老虎头,满头满脸都是汗珠。
1.根据第一段内容,完成导图。
2.“哄堂大笑”更能衬托出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对不理解的内容做批注,写在方框内。并试着解答,把答案写在下面。
4.同学们,你认为“我”演的老虎窝囊吗?请结合课文内容写出你的理由。
十、课内阅读。
①然而世间许多事都是不可预料的,追求“和平”只是我的个人愿望,小伙伴们不甘寂寞,一个大陀螺的主人开始傲慢地向我挑衅。大陀螺摇头晃脑,挺着肚皮一次次冲过来,我的“鸭蛋”则不动声色地闪躲。一次次冲击,一次次闪躲,终于无法避开,它们狠狠地撞上了!
②奇怪的是,我的陀螺个头小,却顽强得出奇!明明被撞翻在一边,一扭身又照样旋转起来。它圆头圆脑,好像上下左右都能找到支撑点似的。结果呢,大陀螺在这个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对手面前,彻底溃败了。
③这真是个辉煌的时刻!我尝到了胜利的滋昧,品到了幸运的甜头。无意中获得的荣誊,虽然小如微尘,对好胜的孩子来说,也足以陶醉许久了——直到现在我还能兴致勃勃地写下这些文字,便是一种有力的证明吧!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软弱( ) 暗淡( )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兴致勃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更正。
_____更正为_____ _____更正为_____
4.文段中两个引号的作用是( )。
A.表示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特殊含义 D.表示否定或讽刺
5.对选段中画线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我”和小伙伴们斗陀螺的过程。
B.写出了“我”斗陀螺的技巧,不动声色巧妙取胜。
C.表现出“我”因为自己的陀螺其貌不扬而不敢正面抗击对手的心理状态
D.为后文“我”的陀螺反败为胜作铺垫。
6.“不动声色”在文中是指“我”的陀螺______________,不惧怕______________。
7.“我”的小陀螺为什么能够战胜大陀螺?请作简要的概括。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