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设计 > 语文教案设计 >

语文《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

网友分享 223251

分享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语文《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共含7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大叔的天使”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语文《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

篇1:语文《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

语文《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以一颗真挚的童心、爱心面对大自然,促使学生的心灵与大自然亲切交流。

2、使学生明确写景文章的写作范围、写作重点、构思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

明确话题,写景抓住特征,注重感情。

三、教学方法

多重对话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语:自然是人类生活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大地母亲的哺育,而且在精神上也需要向自然寻求依托。当知时节的春雨飘落大地时,当秋风吹来诱人的果香时,感到喜悦、幸福的决不仅是农民;过去的政治家、文学家,每当失意的时候,就会寄情山林;就是我们中学生,当不堪学习重负,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去野外踏青,不也能愉悦身心吗?可以说人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但不同的人,对自然的感悟有深浅不同,情趣有高下之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感悟,“大漠孤烟直”的审美不是人人都能有的。

2、面对大自然,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促使我们的感悟、审美向高深方向发展呢?哪位同学说说。

(生活经验、知识积累、读书、交流等)

3、请阅读课本73页“话题探讨”的内容,准备交流阅读后的体会。(交流时注意能有自己的体会,还要能举出其他例子。)

4、在我们对大自然有自己独特的体会的时候,如何用文字来把它表达出来呢?请阅读74页的“写法借鉴”,这里告诉我们那些重要信息。

(景物描写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还要突出感情特点。)

5、学生对什么是景物的特征肯定理解不透,也许有学生提出疑问,如果没有问的需及时提问:什么是景物特征呢?

(老师讲述: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的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区别于其他景物的地方。也就是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它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它全然相似的。你看,早、中、晚的景物不同,春、夏、秋的景物不同,风、雨、雪的景物不同,高山、平野、沙漠的景物也不同。同一类景物由于时间、地点、时代的不同,也赋予景物各自不同的特征,写作时就要考虑时间的特点、地点的特点、时代的特点。)

6、投影:

〈一〉“……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他的胯下逃走了。”

投影:〈二〉“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软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他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芦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了,垛起来,在白洋淀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这女人编着席。不多一会,在她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水面隆起一层薄薄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投影:〈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班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是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

对上面的三段文字的描写有自己理解的请谈谈看法。提示:可以从描写对象、时代、时间、地理、各自的特征等方面去思考,也可以比较着去思考。

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过程中,教师应从下面的内容去引导。

〈一〉这是江南海边的农村,这是夏天的晚上,阴历月半左右,因此月是圆的,金黄的,瓜田一望无际,一片碧绿,晚上出来偷瓜的是猹这种动物而不是山区经常出现的野猪或别的什么野生动物。在一些细节上还能体现时代的特色,如项带银圈、手捏钢叉等。

〈二〉由于地区、时代不同,这是党领导下的游击区,这是白洋淀边的一个小村庄,作者着重描写了荷花淀,着重描写了苇眉子。月光照在苇眉子上,苇眉子成了一片雪地,成了一片洁白的云彩;光照在荷花淀上,淀上隆起一层薄薄的雾,发出清香,成了一片银白的世界。多么的宁静,多么的诱人。女人织着席,苇子垛成垛。经济繁荣,人民勤劳自不待言。

〈三〉也是荷塘,也是月夜,一样有轻雾,一样是宁静,但因为这儿是二七年的清华园,那儿是四三年的河北白洋淀,这儿的特点是塘小、树多,那儿是淀大、月满。由于塘小、树多,加之月光不能朗照,因此是树影班驳,月色不均;哪儿是淀大、月满,又加之清风不时吹过,因此是一片银白,荷香满淀。两者都有诗情画意,但这儿的静,静得过于幽;哪儿的静,静中却透出活气。

总之,写景抓住了特征,才能写出景物的美,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在描写中还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某种感情。请同学就最近感知的自然之景写一个作文片断。

现选录两则片断。(后补)

片断一:

秋收完成后,地就裸了,像一个老男人,扯了衣服,四仰八叉地躺着、一道道田埂,肋骨一般,在瘦不拉几的地里,十分刺目的凸显着、秋收已结束了,该走的人,都走了,地就还给了自然了。

片断二:

校园里的桂花都争相开放。微风拂来,吹来阵阵清香。闻着桂花的香气,唱着抒情的歌曲,我想这也不失为人生的一大乐事吧!小时候就听过一句谚语“桂子花开,十里飘香!”当时总是认为这句谚语夸大其辞,现在心中却有与其相同的`感觉。是的,桂花确实很香,不信,你一个人安静地坐在教室里一定可以发现。

7、同学回顾以前学过的写景文章,回顾老师给你们的讲解,描写景物有哪几种方法呢?

七嘴八舌之后,投影:

①定点观察、定景换点、移步换景。

②从形、声、色等方面对景物进行描写,易于抓住景物的特征。

③动静结合,虚实相间。

④景物要与心情或环境相适应。

8、整篇作文训练。

见课本75页第二题:以“秋色”为描写对象,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也可选用下列题目。(略)投影:作文提示①景物应是人化了的景物,必须景中有人,情自景出。

②由于个人构思不同,写景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③突出地方特色,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9、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一个晚自习来自改作文,要求:

⑴标点符号的格式。

⑵书面誊写状况。

⑶找出描写之处,并把错字改一下,不通的句子改顺。

⑷考察总分、动静、点面、情景、比喻、拟人、夸张、虚实、观察方式、描写角度等在文中的体现,作一点分析。如果这些方面在文中表现太少,你打算如何修改?提出修改方案。

⑸这篇文章中,你认为最好的是在何处,可以是段、句、词。说说为何好。

10、优秀作文展示:

双休日,我告别了清幽的学校,回到了家。听人说,实践是条路,是首歌。这是怎样的路、怎样的歌呢?到了秋天的阳光下才能领会到。

“一片梧桐一声秋,一支芭蕉一分愁”。然而,愁云散尽乐不尽,秋至喜随亦未知。梧桐做出了黑黑的籽,枫叶换上了红红的衣。于是快乐便装满了梧桐籽、夹满了枫叶片。

黄昏后,我独自吹着笛坐在板凳上,那是一种意境,它朦胧着;那是一支乐曲,它飘荡着。有些枯败的柳枝不想扫我的兴,送我一段婆娑舞。我吹着,它舞着,月夜里,这儿有一幅秋愉图。

我在河滩上躬下身子,竖起笔尖作犁,带着一种耕耘的虔诚,和秋天立下誓约。从中,我体味出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深意。我不奢望春天给我带来繁花,只要春风遍布我心中每个角落,我就会充满信心,我要在黄叶上啜饮芳醇,使着青春的犁铧,随着时间的流动,悄悄地接近秋日火红的原野。

带着夏日的激情,带着少年的冲劲,带着尝试的心情,我也像大人们一样,脱着鞋,挑起箩筐,顶着骄阳,出门去体味真正的生活。

我顶着烈日跟着大人们甩动着膀子,微笑着挥动镰刀。一片片稻子躺下了,铺成了金色的地毯。“赶上啊!”大叔回头擦了把汗,对着我微笑,“快把吃奶的劲都用上哦──”

地里,数不清的脚印被烤得焦白了。打谷机跟蝉一道呻吟着,有气无力的。满地的人群,满地的汗水,满地的欢笑,满地的激情!

挑着两个晃悠悠的箩筐,真像挑着两个音符。踏上被烈日烤烫的路面,甩开臂膀,迈开步伐,绕着棋盘似的小路,舞着两个摇摆不定的箩筐,摇过小河,好不容易才摇到家。卸下千斤重的担子,全身顿时轻松无比。一阵凉风送爽,我不由想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还让我了解到这是怎样的路、怎样的歌。

感受秋天,感受快乐,体会生活的乐趣、

篇2:《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说课稿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第一册“表达交流”中的一个板块,它前承《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后启《人性光辉  写人要凸显个性 》,在整个“表达交流”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为什么要抓住景物的特征”、“什么是景物的特征”以及“怎样才能抓住景物的特征”等。学好这一课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想象能力以及对自然、对社会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能使他们恰当地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来表情达意,更重要的是学好这一课对高一新生写人或写事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是新课标对我们的要求。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本  快乐语文”。这就是说语文课上,不仅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只有让学生感到快乐,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让学生感到快乐,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只有让学生感到快乐,才能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痴迷的去学,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快乐语文”就是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来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并在学习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得到提高。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大纲,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鉴赏能力及联想想像能力

2、探究抓住景物特征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抒写大自然的情怀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探究抓住景物特征的方法,而突破重难点的关键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只有激发起学生接触大自然的兴趣,才能使他们产生观察大自然、抒写大自然的强烈愿望,然后才能积极、主动的地去探究抓住景物特征的方法,最后达到有特征地去描写景物。其次突破重难点还需要作一项课前准备工作,即让学生阅读几篇有代表性、可比性的文章,如《荷塘月色》《黄山记》《雨中登泰山》《荷花淀》等,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阅读,并提醒他们注意文章中的写景部分。课前准备要为课上学生的自我探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教法、学法

以往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学生对作文方法的自我探究,以至学生学了以后并不能很好的吸收过来,作文时仍然感到无从下手。新的教学理念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离不开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而兴趣教学法可以不受任何限制把多种教学方法融会到教学中。因此,本节课我以兴趣法为主,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力求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一步一步地去提高。在学法上,我遵照新大纲的要求,整个课堂尝试让学生自主探究,并融合“欣赏、感受、表达”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使学生在探究中自己去感知自然、领会方法,表达情感,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创设了愉悦、民主、自由的氛围,更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探究新知的强烈欲望,使他们在愿学、乐学的基础上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五、过程

我把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了这样三个环节:一是“创设情境”,二是“诱思探究”,三是“课堂练习”。

先说“创设情境”。课前几分钟,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CCTV的《请你欣赏》,营造和谐而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沉浸在大自然的审美氛围中,使他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以此来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抒写大自然的兴趣。之后让他们简单谈一下自己的感受,然后教师适时以一个故事把学生带入本课的第二个环节“诱思探究”的环节。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17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有一次和国王谈论哲学时指出:万物莫不相异,田地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东西,国王不信,派宫女到花园里去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谁也没有找到,因为粗看起来似乎完全一样的树叶,实际上的大小,厚薄,色泽,脉纹等方面都各不相同,这个故事留给后人一句至理名言。然后让学生思考:这句至理名言是什么?世上有完全相同的东西吗?然后教师出示两片有细微差别的树叶,追问:为什么要抓住景物的特征?这样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就可以明白:世界上的景物林林总总,变幻多姿,各以其独特的面貌相区别,他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它完全相似,把握景物的独特之处,才能真正把握它们的形象,进而写出景物的美。我之所以选择这个故事,是因为这个故事很形象的说明了世上即使相同的东西也会有很细微的差别。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索的习惯。

接下来我再出示一幅睡莲图,一副荷花图,让学生在欣赏、观察、对比中思考“这两幅图有什么不同?什么是景物的特征?”选择这两幅图片是因为图片很有可比性。图片很形象的说明了相似的景物虽然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但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却有明显的不同。这样学生在欣赏、观察、对比中就可以明白: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以上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学生在对比欣赏中很容易找到答案。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怎样才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我先用多媒体出示了《雨中登泰山》和《黄山记》中选取的两组例子。

第一组例子是《雨中登泰山》中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紧十八盘的例子,第二组是《黄山记》中作者从不同角度写松树的例子。

接下来让学生欣赏并思考:两组句子分别写了哪些相同的景物?相同的景物在同一作者的笔下为何有不同的表现?写出景物的特征首先得注意什么问题?

我选取这两组例子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在阅读对比中明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道理。要让学生明白:看同一景物,观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收到的效果也不同。最后教师明确:要写出景物的特征,首先得仔细观察,并注意观察点的变化。

然后追问:抓住景物的`特征还有哪些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来看多媒体出示的夜晚荷塘图和泰山松的有关图片,先让学生尝试描写,然后再出示《荷塘月色》和《雨中登泰山》中和图片有关的两段描写。

这两段分别是:“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境界的,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都让你觉得他们是泰山的天然主人,好象少了谁都不应该似的。”(《雨中登泰山》)。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描写,对比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景物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写出景物的特征,除了仔细观察外,还必须得具备什么能力?

提出问题之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析,得出结论:选取这两段描写,是因为两位作家都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调动多种感觉写出了景物的独特之处。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进行描写,可加深他们对范文的理解和感受。这样学生在探究分析中就会明白,要想抓住景物的特征,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除了观察之外,还要善于联想和想象,并能调动多种感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这时教师要适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追问,这样,是不是就能抓住景物特征了呢?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来看《荷塘月色》和《荷花淀》中描写荷叶、荷花、荷香及周围环境的几组对比例子。让学生朗读、品味,然后思考:朱自清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孙梨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同样是对荷叶、荷花、荷香及周围环境的描写,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差异呢?

选取这两篇文章中例子,是要让学生明白同样是写荷塘,作者的情感不同,写作的目的不同,表现出来的特征也就不一样。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贯穿全篇的情感基调是淡淡的哀愁及淡淡的喜悦,所以他笔下的景物中带着朦胧,荷叶像“ 舞女的裙”,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荷香是“缕缕的”,雾是朦胧的;而孙梨的《荷花淀》是写抗日根据地人民美好心灵及对敌的乐观顽强的,所以他笔下的荷叶是“铜墙铁壁”,荷花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荷香是“新鲜的”,雾是“透明的”等等。这样学生在品味语言、探究分析中就可以明白:写出景物特征,要善于使客观的景物与主观情思互相交融。“景”是情的表现形式,“情”是“景”的灵魂,客观地描写景物,即使有几分像,也是无生命的,景物要能写活,必须有作者自己独特的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

到此,学生通过探究分析,已经明白了“为什么要抓住景物的特征”“什么是景物的特征”以及“怎样才能抓住景物的特征”。为了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课堂练习”:重放《请您欣赏》,要求学生抓住其中印象最深的景物作一两句描述。我这样设计是因为,让学生在欣赏中进行描写,具体可感而且可激发他们无限的想像力,比直接布置描写句子效果要好得多。

最后给学生布置的课下作业是 :认真观察校园景色,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现某种景物的特征,字数300字左右。作业的布置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巩固和消化课堂知识。

针对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整个教学过程我采用声画及写景范文让学生在思考探究中自己寻找答案,让他们体验成功地快乐。采用图片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使所讲的问题一目了然;利用写景范文,不仅可使学生在欣赏、对比、探究中得出抓住景物特征的要求,而且能让学生明白课文就是很好的写作指导材料,鲁迅先生说过:“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在选取材料时,我有意选取了同一作家写同一景物的例子,以及不同作家写同一景物的例子,这样通过这些很有可比性的例子,让学生在阅读分析中,在品味语言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情感体验,一步步找到问题的答案。几个问题的设置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愿学、乐学中一点点体验成功的快乐。最后重放《请你欣赏》,指导写作,使学生们课堂上所学知识得到了及时巩固。这节课我遵照了大纲的要求和快乐教育的理念,使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六、感悟与反思: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我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突破点,层层深入,循序渐进,使学生在探究中找到答案,在探究中提高能力,在探究中体验快乐。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快乐语文的教学理念。快乐语文是我研究的一个课题,也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努力的一个方向,不当之处,希望各位同仁不吝赐教。谢谢!

篇3:G《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

G(2)《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

《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以一颗真挚的童心、爱心面对大自然,促使学生的心灵与大自然亲切交流。 2、使学生明确写景文章的写作范围、写作重点、构思技巧。 【教学重难点】 明确话题,写景抓住特征,注重感情。 【教学方法】 多重对话法。 【教学过程】 1、导入语:自然是人类生活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大地母亲的哺育,而且在精神上也需要向自然寻求依托。当知时节的春雨飘落大地时,当秋风吹来诱人的果香时,感到喜悦、幸福的决不仅是农民;过去的政治家、文学家,每当失意的时候,就会寄情山林;就是我们中学生,当不堪学习重负,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去野外踏青,不也能愉悦身心吗?可以说人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但不同的人,对自然的感悟有深浅不同,情趣有高下之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感悟,“大漠孤烟直”的审美不是人人都能有的。 2、面对大自然,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促使我们的感悟、审美向高深方向发展呢?哪位同学说说。 (生活经验、知识积累、读书、交流等。) 3、请阅读课本73页“话题探讨”的内容,准备交流阅读后的体会。 (交流时注意能有自己的体会,还要能举出其他例子。) 4、在我们对大自然有自己独特的体会的时候,如何用文字来把它表达出来呢?请阅读74页的“写法借鉴”,这里告诉我们那些重要信息。 (景物描写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还要突出感情特点。) 5、学生对什么是景物的特征肯定理解不透,也许有学生提出疑问,如果没有问的需及时提问:什么是景物特征呢? (老师讲述: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的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区别于其他景物的地方。也就是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它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它全然相似的。你看,早、中、晚的景物不同,春、夏、秋的景物不同,风、雨、雪的景物不同,高山、平野、沙漠的景物也不同。同一类景物由于时间、地点、时代的不同,也赋予景物各自不同的特征,写作时就要考虑时间的特点、地点的特点、时代的特点。) 6、投影: 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他的胯下逃走了。” 2、“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软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他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芦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了,垛起来,在白洋淀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这女人编着席。不多一会,在她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水面隆起一层薄薄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班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是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     对上面的三段文字的描写有自己理解的请谈谈看法。 (提示:可以从描写对象、时代、时间、地理、各自的特征等方面去思考,也可以比较着去思考。) 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过程中,教师应从下面的内容去引导: ⑴ 这是江南海边的农村,这是夏天的晚上,阴历月半左右,因此月是圆的,金黄的,瓜田一望无际,一片碧绿,晚上出来偷瓜的是猹这种动物而不是山区经常出现的野猪或别的什么野生动物。在一些细节上还能体现时代的特色,如项带银圈、手捏钢叉等。 ⑵ 由于地区、时代不同,这是党领导下的游击区,这是白洋淀边的一个小村庄,作者着重描写了荷花淀,着重描写了苇眉子。月光照在苇眉子上,苇眉子成了一片雪地,成了一片洁白的云彩;光照在荷花淀上,淀上隆起一层薄薄的雾,发出清香,成了一片银白的世界。多么的宁静,多么的诱人。女人织着席,苇子垛成垛。经济繁荣,人民勤劳自不待言。 ⑶ 也是荷塘,也是月夜,一样有轻雾,一样是宁静,但因为这儿是二七年的清华园,那儿是四三年的河北白洋淀,这儿的特点是塘小、树多,那儿是淀大、月满。由于塘小、树多,加之月光不能朗照,因此是树影班驳,月色不均;哪儿是淀大、月满,又加之清风不时吹过,因此是一片银白,荷香满淀。两者都有诗情画意,但这儿的静,静得过于幽;哪儿的静,静中却透出活气。 总之,写景抓住了特征,才能写出景物的美,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在描写中还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某种感情。请同学就最近感知的自然之景写一个作文片断。 现选录两则片断: 片断一: 秋收完成后,地就裸了,像一个老男人,扯了衣服,四仰八叉地躺着。一道道田埂,肋骨一般,在瘦不拉几的地里,十分刺目的凸显着。秋收已结束了,该走的人,都走了,地就还给了自然了。 片断二: 校园里的桂花都争相开放。微风拂来,吹来阵阵清香。闻着桂花的香气,唱着抒情的歌曲,我想这也不失为人生的一大乐事吧!小时候就听过一句谚语“桂子花开,十里飘香!”当时总是认为这句谚语夸大其辞,现在心中却有与其相同的感觉。是的,桂花确实很香,不信,你一个人安静地坐在教室里一定可以发现。 7、同学回顾以前学过的写景文章,回顾老师给你们的讲解,描写景物有哪几种方法呢? 七嘴八舌之后,投影: 1、定点观察、定景换点、移步换景。 2、从形、声、色等方面对景物进行描写,易于抓住景物的特征。 3、动静结合,虚实相间。 4、景物要与心情或环境相适应。     8、整篇作文训练。见课本75页第二题:以“秋色”为描写对象,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也可选用下列题目。(略) 投影: 作文提示: 1、景物应是人化了的景物,必须景中有人,情自景出。 2、由于个人构思不同,写景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 3、突出地方特色,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9、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一个晚自习来自改作文,要求: ⑴ 标点符号的格式。 ⑵ 书面誊写状况。 ⑶ 找出描写之处,并把错字改一下,不通的句子改顺。 ⑷ 考察总分、动静、点面、情景、比喻、拟人、夸张、虚实、观察方式、描写角度等在文中的体现,作一点分析。如果这些方面在文中表现太少,你打算如何修改?提出修改方案。 ⑸ 这篇文章中,你认为最好的是在何处,可以是段、句、词。说说为何好。 10、优秀作文展示: 感受秋天 安徽省桐城市第八中学101班 梁 正 双休日,我告别了清幽的学校,回到了家。听人说,实践是条路,是首歌。这是怎样的路、怎样的歌呢?到了秋天的阳光下才能领会到。 “一片梧桐一声秋,一支芭蕉一分愁”。然而,愁云散尽乐不尽,秋至喜随亦未知。梧桐做出了黑黑的籽,枫叶换上了红红的衣。于是快乐便装满了梧桐籽、夹满了枫叶片。 黄昏后,我独自吹着笛坐在板凳上,那是一种意境,它朦胧着;那是一支乐曲,它飘荡着。有些枯败的柳枝不想扫我的兴,送我一段婆娑舞。我吹着,它舞着,月夜里,这儿有一幅秋愉图。 我在河滩上躬下身子,竖起笔尖作犁,带着一种耕耘的虔诚,和秋天立下誓约。从中,我体味出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深意。我不奢望春天给我带来繁花,只要春风遍布我心中每个角落,我就会充满信心,我要在黄叶上啜饮芳醇,使着青春的犁铧,随着时间的流动,悄悄地接近秋日火红的原野。 带着夏日的激情,带着少年的冲劲,带着尝试的心情,我也像大人们一样,脱着鞋,挑起箩筐,顶着骄阳,出门去体味真正的生活。 我顶着烈日跟着大人们甩动着膀子,微笑着挥动镰刀。一片片稻子躺下了,铺成了金色的地毯。“赶上啊!”大叔回头擦了把汗,对着我微笑,“快把吃奶的劲都用上哦──” 地里,数不清的脚印被烤得焦白了。打谷机跟蝉一道呻吟着,有气无力的。满地的人群,满地的汗水,满地的欢笑,满地的激情! 挑着两个晃悠悠的箩筐,真像挑着两个音符。踏上被烈日烤烫的路面,甩开臂膀,迈开步伐,绕着棋盘似的小路,舞着两个摇摆不定的箩筐,摇过小河,好不容易才摇到家。卸下千斤重的担子,全身顿时轻松无比。一阵凉风送爽,我不由想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还让我了解到这是怎样的路、怎样的歌。 感受秋天,感受快乐,体会生活的乐趣。

篇4:《写景要抓住特征》的教学设计

《写景要抓住特征》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以一颗真挚的童心、爱心面对大自然,促使学生的心灵与大自然亲切交流。

2、使学生明确写景文章的写作范围、写作重点、构思技巧。

【教学重难点】

明确话题,写景抓住特征,注重感情。

【教学方法】

多重对话法。

【教学过程】

1、导入语:自然是人类生活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类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大地母亲的哺育,而且在精神上也需要向自然寻求依托。当知时节的春雨飘落大地时,当秋风吹来诱人的果香时,感到喜悦、幸福的决不仅是农民;过去的政治家、文学家,每当失意的时候,就会寄情山林;就是我们中学生,当不堪学习重负,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去野外踏青,不也能愉悦身心吗?可以说人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但不同的人,对自然的感悟有深浅不同,情趣有高下之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感悟,“大漠孤烟直”的审美不是人人都能有的。

2、面对大自然,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促使我们的感悟、审美向高深方向发展呢?哪位同学说说。

(生活经验、知识积累、读书、交流等。)

3、请阅读课本73页“话题探讨”的内容,准备交流阅读后的体会。

(交流时注意能有自己的体会,还要能举出其他例子。)

4、在我们对大自然有自己独特的体会的时候,如何用文字来把它表达出来呢?请阅读74页的“写法借鉴”,这里告诉我们那些重要信息。

(景物描写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还要突出感情特点。)

5、学生对什么是景物的特征肯定理解不透,也许有学生提出疑问,如果没有问的需及时提问:什么是景物特征呢?

(老师讲述: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的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区别于其他景物的地方。也就是它是一处景物所独有,它处景物不会有或者不会跟它全然相似的。你看,早、中、晚的景物不同,春、夏、秋的景物不同,风、雨、雪的景物不同,高山、平野、沙漠的景物也不同。同一类景物由于时间、地点、时代的不同,也赋予景物各自不同的特征,写作时就要考虑时间的特点、地点的特点、时代的特点。)

6、投影:

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他的胯下逃走了。”

2、“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软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他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芦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了,垛起来,在白洋淀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这女人编着席。不多一会,在她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水面隆起一层薄薄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班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是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

对上面的三段文字的描写有自己理解的请谈谈看法。

(提示:可以从描写对象、时代、时间、地理、各自的特征等方面去思考,也可以比较着去思考。)

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过程中,教师应从下面的内容去引导:

⑴ 这是江南海边的农村,这是夏天的晚上,阴历月半左右,因此月是圆的,金黄的,瓜田一望无际,一片碧绿,晚上出来偷瓜的是猹这种动物而不是山区经常出现的野猪或别的什么野生动物。在一些细节上还能体现时代的特色,如项带银圈、手捏钢叉等。

⑵ 由于地区、时代不同,这是党领导下的游击区,这是白洋淀边的一个小村庄,作者着重描写了荷花淀,着重描写了苇眉子。月光照在苇眉子上,苇眉子成了一片雪地,成了一片洁白的云彩;光照在荷花淀上,淀上隆起一层薄薄的雾,发出清香,成了一片银白的世界。多么的宁静,多么的诱人。女人织着席,苇子垛成垛。经济繁荣,人民勤劳自不待言。

⑶ 也是荷塘,也是月夜,一样有轻雾,一样是宁静,但因为这儿是二七年的清华园,那儿是四三年的河北白洋淀,这儿的特点是塘小、树多,那儿是淀大、月满。由于塘小、树多,加之月光不能朗照,因此是树影班驳,月色不均;哪儿是淀大、月满,又加之清风不时吹过,因此是一片银白,荷香满淀。两者都有诗情画意,但这儿的静,静得过于幽;哪儿的静,静中却透出活气。

总之,写景抓住了特征,才能写出景物的美,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在描写中还处处渗透着作者的某种感情。请同学就最近感知的自然之景写一个作文片断。

现选录两则片断:

片断一:

秋收完成后,地就裸了,像一个老男人,扯了衣服,四仰八叉地躺着。一道道田埂,肋骨一般,在瘦不拉几的地里,十分刺目的`凸显着。秋收已结束了,该走的人,都走了,地就还给了自然了。

片断二:

校园里的桂花都争相开放。微风拂来,吹来阵阵清香。闻着桂花的香气,唱着抒情的歌曲,我想这也不失为人生的一大乐事吧!小时候就听过一句谚语“桂子花开,十里飘香!”当时总是认为这句谚语夸大其辞,现在心中却有与其相同的感觉。是的,桂花确实很香,不信,你一个人安静地坐在教室里一定可以发现。

7、同学回顾以前学过的写景文章,回顾老师给你们的讲解,描写景物有哪几种方法呢?

七嘴八舌之后,投影:

1、定点观察、定景换点、移步换景。

2、从形、声、色等方面对景物进行描写,易于抓住景物的特征。

3、动静结合,虚实相间。

4、景物要与心情或环境相适应。

8、整篇作文训练。见课本75页第二题:以“秋色”为描写对象,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也可选用下列题目。(略)

投影:

作文提示:

1、景物应是人化了的景物,必须景中有人,情自景出。

2、由于个人构思不同,写景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

3、突出地方特色,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9、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一个晚自习来自改作文,要求:

⑴ 标点符号的格式。

⑵ 书面誊写状况。

⑶ 找出描写之处,并把错字改一下,不通的句子改顺。

⑷ 考察总分、动静、点面、情景、比喻、拟人、夸张、虚实、观察方式、描写角度等在文中的体现,作一点分析。如果这些方面在文中表现太少,你打算如何修改?提出修改方案。

⑸ 这篇文章中,你认为最好的是在何处,可以是段、句、词。说说为何好。

10、优秀作文展示:

感受秋天

双休日,我告别了清幽的学校,回到了家。听人说,实践是条路,是首歌。这是怎样的路、怎样的歌呢?到了秋天的阳光下才能领会到。

“一片梧桐一声秋,一支芭蕉一分愁”。然而,愁云散尽乐不尽,秋至喜随亦未知。梧桐做出了黑黑的籽,枫叶换上了红红的衣。于是快乐便装满了梧桐籽、夹满了枫叶片。

黄昏后,我独自吹着笛坐在板凳上,那是一种意境,它朦胧着;那是一支乐曲,它飘荡着。有些枯败的柳枝不想扫我的兴,送我一段婆娑舞。我吹着,它舞着,月夜里,这儿有一幅秋愉图。

我在河滩上躬下身子,竖起笔尖作犁,带着一种耕耘的虔诚,和秋天立下誓约。从中,我体味出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深意。我不奢望春天给我带来繁花,只要春风遍布我心中每个角落,我就会充满信心,我要在黄叶上啜饮芳醇,使着青春的犁铧,随着时间的流动,悄悄地接近秋日火红的原野。

带着夏日的激情,带着少年的冲劲,带着尝试的心情,我也像大人们一样,脱着鞋,挑起箩筐,顶着骄阳,出门去体味真正的生活。

我顶着烈日跟着大人们甩动着膀子,微笑着挥动镰刀。一片片稻子躺下了,铺成了金色的地毯。“赶上啊!”大叔回头擦了把汗,对着我微笑,“快把吃奶的劲都用上哦──”

地里,数不清的脚印被烤得焦白了。打谷机跟蝉一道呻吟着,有气无力的。满地的人群,满地的汗水,满地的欢笑,满地的激情!

挑着两个晃悠悠的箩筐,真像挑着两个音符。踏上被烈日烤烫的路面,甩开臂膀,迈开步伐,绕着棋盘似的小路,舞着两个摇摆不定的箩筐,摇过小河,好不容易才摇到家。卸下千斤重的担子,全身顿时轻松无比。一阵凉风送爽,我不由想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还让我了解到这是怎样的路、怎样的歌。

感受秋天,感受快乐,体会生活的乐趣。

篇5:语文上册《抓住主要内容》教学设计

语文上册《抓住主要内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阅读短文,初步懂得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四年级语文上册《抓住主要内容》教学设计。

2.在阅读实践中运用这一方法,形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初步懂得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在阅读实践中形成能力。

三、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文章,我们要学会抓住主要内容。这既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这则读写例活向我们介绍了“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自读例话,了解大意,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抓住主要内容》教学设计》

1.读例话,想想这则例话的内容要点是什么?自己渎懂了多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

2.读后同桌议议,相互交流阅读感受,互相质疑问难,把不明白的地方弄明白。

(三)、全班交流阅读感受

1.从这则例话中,你学到了抓住课文内容的什么方法?(先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认真地阅读,了解每个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2.全班画一画重点语句,读一读。

3.回忆《科利亚的木匣》,了解学习课文时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

4.结合本组其他课文,说说是怎样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

如:学习《捞铁牛》时,先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然后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仔细阅读,了解每部分大意,再把每部分大意连起来,就抓住了主要内容:宋朝时候,有八只拴浮桥用的大铁牛陷进了淤泥里,怀丙和尚做了充分的准备,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铁牛捞了上来。

(四)、运用上述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掌握了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请同学们自行选择第七册《自读课文》中的一篇文章,练习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篇6:四年级语文上册《抓住主要内容》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抓住主要内容》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1.阅读短文,初步懂得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      2.在阅读实践中运用这一方法,形成能力。

・・      二、教学重难点

・・      让学生初步懂得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在阅读实践中形成能力。

・・      三、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

・・      四、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      读文章,我们要学会抓住主要内容。这既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这则读写例活向我们介绍了“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

・・      (二)、自读例话,了解大意。

・・      1.读例话,想想这则例话的`内容要点是什么?自己渎懂了多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

・・      2.读后同桌议议,相互交流阅读感受,互相质疑问难,把不明白的地方弄明白。

・・      (三)、全班交流阅读感受。

・・      1.从这则例话中,你学到了抓住课文内容的什么方法?(先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认真地阅读,了解每个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      2.全班画一画重点语句,读一读。

・・      3.回忆《科利亚的木匣》,了解学习课文时抓住主要内容的方法。

・・      4.结合本组其他课文,说说是怎样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

・・      如:学习《捞铁牛》时,先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然后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仔细阅读,了解每部分大意,再把每部分大意连起来,就抓住了主要内容:宋朝时候,有八只拴浮桥用的大铁牛陷进了淤泥里,怀丙和尚做了充分的准备,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铁牛捞了上来。

・・      (四)、运用上述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      掌握了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请同学们自行选择第七册《自读课文》中的一篇文章,练习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    &nbs

篇7:七年级上册语文《写作 写人要抓住特点》优质课堂教学设计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写作 写人要抓住特点》优质课堂教学设计

写作

写人要抓住特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抓住特征刻画人物。

2.体会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的作用。

3.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积累的习惯,并鼓励学生将这些信息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学会抓住特征刻画人物。体会细节描写对于塑造人物的作用。

2.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积累的习惯,并鼓励学生将这些信息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来。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观察方法,学会抓住特征刻画人物。

2.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

古时候,有一个县衙贴出告示,要抓一小偷,告示内容是:今有一人入室偷窃,所盗数额巨大,现悬赏五十两缉捕。该小偷,个子不高不矮,身材不胖不瘦,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嘴巴不宽不窄。请有线索者速告本县。

师:通过这则告示,能抓到小偷吗?为什么?

预设

不能。因为这则告示对小偷的描述没有突出小偷的外貌特征,没有辨识标志。

师:由此观之,要写好人物,只有仔细观察,抓住外貌特征,才能写谁像谁。

(板书课题:写人要抓住特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旨在通过故事导入,降低学生对抓外貌特征写人作文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对人物外貌特征的重要性的认识和学习本课内容的参与意识。

二、读教材,学方法

1.了解描写手法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54“写人要抓住特点”,并交流思考:如何写出人物特点?

预设

课件出示:

(1)以貌传神,写出人物的特点。

外貌描写又叫肖像描写,指对人物的体态、容貌、衣着、神情的描写。外貌描写的要求:根据需要,抓住特征,绘形传神,刻画性格,显示灵魂。外貌描写必须切合文章的主题,能为刻画人物服务。

(2)用语言、动作描写等展示人物个性。

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语言表达是展示其性格特征的镜子。所以,写人一定要重视语言描写,选择人物有代表性的语句来刻画其内心世界,表现其个性和思想。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

动作描写能表现人物性格。除语言外,人的行为也是受思想感情支配的。动作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描写人物的行为,就必须细心观察人物的动作,精心选择最准确、最恰当的词语。

(3)用心理描写直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通过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灵魂,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心理描写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不可主观臆造,不可无限制地扩大。

2.分析示例,加深理解

师:接下来,让我们根据例文了解一下各种描写手法。

课件出示:

(1)外貌描写

“画”肖像时,可描写人物的容貌、衣着、体态、神情等。还可以抓住人物的局部特征重点描绘,如小酒窝、眯缝眼、忧郁的眼神、乐观的笑容等。

【示例】他长得十分可爱,像国宝大熊猫一样憨态可掬。他的头圆圆的,虎头虎脑,看似愚笨,其实十分聪慧。他的发型很是特别,额头前的头发整齐排列,呈半弧形,像是用一只碗在额头上扣了一个圈儿。圆圆的脑袋,配上他那个性的发型,那形象简直萌到爆!

(2)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要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要性格化,符合人物的身份,表现出个性特征来。

【示例】周瑞家的进来笑道:“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儿与姑娘戴来了。”宝玉听说,便先问:“什么花儿?拿来给我。”一面便伸手接过来了。开匣看时,原来是宫制堆纱新巧的假花儿。黛玉只就宝玉手中看了一看,便问道:“还是单送我一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不言语。(曹雪芹《红楼梦》)

(3)动作描写

“描”人物的行为、动作时,要抓住人物个性化的动作,精心选择恰当的动词,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现人物特点。

【示例】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4)心理描写

“刻画”心理,要写出人物细微的感情和心理变化过程,反映出人物的感受、特点。

【示例】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再塑生命的人》)

三、绘名人,学经典

1.经典再回顾

师:下面我们再看看几处经典描写,通过分析人物的描写方法,说说这些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的哪些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

课件出示:

《朝花夕拾》人物我了解

(1)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外貌描写)

(2)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神态、动作描写)

(3)“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开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的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神态、语言描写)

(生讨论后发言,逐一分析)

预设

(1)通过“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具体地描写了藤野先生的外貌,表现了藤野先生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2)这一句中“微笑”的神态和“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的动作描写,准确生动地描写出先生读书时的专注认真与全身心投入的沉醉状态,说明先生读书对“我”来说是很有感染力的。

(3)通过阿长“极其郑重”的神态,一再叮嘱的语言,描写了阿长在除夕夜对“我”的认真叮嘱,表现了阿长的迷信、愚昧以及对新的一年的期盼。

师小结: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要写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必须抓住人物的特征,细致描摹,着眼于神,揭示其精神内涵。

2.典型人物描摹

下面我们一起来描摹经典人物,看是否能用文字写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征。

课件出示:

观察下面鲁迅的图片,通过外貌描写表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

(1)学生结合自己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尝试写作。

(2)小组交流。

(3)教师展示名家作品片段并引导分析。

课件出示:

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叫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原是瓦片头,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阿累《一面》)

师:这段文字从哪几个方面对鲁迅先生进行了外貌描写?哪些词语能体现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

预设

从面容、头发、胡须三个方面对先生进行了外貌描写。先生面部消瘦,但精神很好。“一根一根”“精神抖擞”“直竖”“打眼”“浓墨写的隶体”等字眼表现了先生顽强和倔强的性格特点,这正是作者要极力刻画的民主战士的形象。

3.修改习作

(1)学生将刚才的习作进行再次修改,着眼于通过外貌描写体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

(2)小组内再次展示习作,评选优秀习作。

(3)全班展示修改成果:每组选出一篇修改前后的对比习作,展示交流。

(4)师生根据展示作品,点评。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明确人物描写方法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和实践中逐步提升描写人物的能力。

四、绘同学,用方法

师:平时,我们最熟悉的人莫过于朝夕相处的同学,你仔细观察过你的同学吗?你能用文字描述出来,让别人猜出他(她)是谁吗?

1.学生习作,小练笔

课件出示:

请同学们现场仔细观察同桌或你最熟悉的一个同学,结合他(她)平时的语言、动作、神态,用200字左右的文字给他(她)“画”一幅肖像。写好后,展示出来,我们一起来猜猜他(她)是谁。

(1)学生写作。

(2)小组互相交流评价。

(3)小组推荐优秀习作展示:展示——猜人物——点评。

2.修改范文,明确方法

(1)修改示例。

师:这些同学们都能抓住同学特征,让人一猜就中。本节课开头讲的那个故事里的小偷,因外貌特征描写不突出,难以辨别。假如你是县官身边的师爷,你认为如何修改告示才方便抓住小偷呢?

(生自主修改,师指名展示并点评)

(2)修改习作。

小组合作,修改刚才描写同学的习作。

步骤:

①小组内,每个同学再次展示习作。

②小组长组织,对不能很好突出人物特征的习作逐一进行集中修改。

③全班展示修改成果:每组选出一篇修改前后的对比习作,展示交流。

④师生对展示作品一一点评。

结束语: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写人要抓住特点。要抓住特点,先要学会细心观察,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细致观察,写出人物个性特点。抓住特点描写人物就是为了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描述自己的同学,进行小写作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板书设计】

写人要抓住特点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以事写人,在典型事例中刻画人物形象。

2.能抓住细节描写人物,突出人物特征。

【教学过程】

一、启发思考,导入新课

师:“人”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处在一件件事情中。要把人写“活”,写成“他自己”,就要把人放在事件中写,写他与别人的交往,写他富有个性的语言、动作行为和心理活动。所以,要想写出一个人的精神特征,还要学会以事写人。

(板书:以事写人)

二、精选事例,以事写人

师:我们在写人时,会发现有很多事情可以写。哪些事是必须写的,哪些事是可写可不写的,哪些事是完全没必要写的呢?这时我们心中要有一个核心,即能够表现人物特征的事情要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的事更要重点写。写的事情可以是一件,也可以是几件。

1.课文引路,学习方法

师:现在我们以《再塑生命的人》为例,学习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的写法。

(1)回顾《再塑生命的人》,师生一起理出课文的主要事件:

课件出示:

①1887年3月3日,莎莉文老师来到海伦的身边,握住了海伦的手,把她紧紧抱在怀里。

②莎莉文老师送给海伦布娃娃,并且在她的手上拼写“doll”。

③莎莉文老师又给海伦一个更大的布娃娃,继续在她的手上拼写“doll”。

④当莎莉文老师与海伦为“杯”和“水”两个词发生争执,海伦总将“杯”和“水”混为一谈时,莎莉文老师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doll”这个词。

⑤在海伦摔坏了布娃娃后莎莉文老师没有生气,而是把布娃娃的碎布扫到炉子边,带海伦外出。

⑥散步到井房,莎莉文老师把海伦的手放在喷水口下,让水在她手上流过,让她理解了“水”这个词。

(2)根据主要事件,引导学生画出思维导图并显示:

课件出示:

师:这些事例,都是围绕着莎莉文老师的教学展开,代表了她教育“我”的不同阶段。井房的经历是全文的高潮,“我”的学习由量变到质变,表明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取得了初步成功。这些事例,都表现出莎莉文老师的耐心、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2.课堂实践,写作交流

课件出示:

请参照上面的示例,选取一个熟悉的.人为写作对象,先思考要描写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在脑海中选择事例,再画出思维导图。

参考写作对象:我的老师、我的同学、我的爸爸(妈妈)、我的偶像等。

步骤:

(1)学生自选主题,画思维导图。

(2)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明确如何围绕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选择材料,刻画人物内在的个性特征。两个环节,从课内引申到课外实践,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直观易学。

三、抓住细节,事中显神

当我们写多件事情表现人物时,要处理好叙事的详略。详写的事情也不能面面俱到地展开叙述,而应该突出重点,要将概括叙述与具体叙述相结合,力求通过一些具体而微小的细节表现人物特点。

1.例文引路,学习方法

师:下面我们一起以魏巍的《我的老师》为例,学习多件事情叙述的详略安排,学习用细节刻画表现人物形象。

(1)师印发并指导学生阅读魏巍的《我的老师》。(见《教师教学用书》P161第三单元写作的“例文评析”栏目)

(2)明确阅读要求。

课件出示:

阅读要求

①勾画出描写蔡老师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语句,体会语句表达的真挚感情。

②概括出本文写的七件小事。

③标注出每件事的详略。

预设

七件小事: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教“我们”跳舞;③带“我们”观察蜜蜂;④教“我们”读诗;⑤“我”看老师写字;⑥看老师收拾东西;⑦梦里寻师。

(3)阅读交流。

师:你从这篇文章中看到魏巍是怎样表现蔡老师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的?

(生讨论,师指名表述意见)

预设

①通过写七件具体的事情表现蔡老师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②通过对蔡老师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细致描写,表现了蔡老师温柔美丽、善于观察孩子内心的性格特点。

2.课堂实践,写作交流

(1)完善思维导图。

同学们进一步完善刚才画的思维导图,做如下改进:

课件出示:

完善思维导图:

①在你的中心部分注明你要表现的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如:我的老师——幽默风趣,知识渊博,爱生如子。

②围绕你想表现的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标注出事例的详略及顺序安排。

③用150字左右,写出其中一个小细节。

(2)交流展示。

①小组互相交流,互相评价。

②推荐优秀作品展示,师生评价。

要求:看细节是否能刻画人物精神,详略安排是否围绕中心。

结束语: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明白了“人”不可能脱离事情单独存在,学习了在具体的事情中表现人物的方法,知道了通过几件事情表现人物的时候,要对事情做详略处理,更要有细节描写,人物才会活灵活现,才能形神兼备。

希望同学们平时多注意用心观察,抓住特征,勤于练笔,积累经验,让笔下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对一、二课时所学的知识点的综合运用,是综合能力的展示。通过对完整文章的分析,全面了解围绕人物精神品质和性格特点选择材料,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课堂实践可操作性强,直观,易于学生学习和评价。

四、布置作业

以下题目二选一:

1.根据你课内完成的思维导图,完成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2.你有自己的偶像吗?选择一个你最崇拜的偶像,搜集关于他(她)的图片、材料,画出思维导图,选取典型事例,表现偶像个性特点。围绕“我的偶像”这个话题,自拟题目,完成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不少于500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进一步要求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完整呈现出一篇规范的写人习作。另外要求学生搜集资料,画思维导图,促使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再练习写作,让学生有话可说,不至于盲目选材,一知半解地评论偶像。

【板书设计】

写人要抓住特点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我实现了讲练结合,既有写法指导,也有写作实践,力争以兴趣为激发点,以能力为落脚点,以训练为手段,逐层深入,步步推进,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人物描写方法和在具体事情中体现人物精神品质、性格特征的方法。

【范文赏析】

我家的“侠女”

你不要小看这个女生哦,她可是我们家的“侠女”,只不过这个称号至今没有被人认同而已。看在我和她的交情非同一般的分儿上,在此宣扬一下她多方面的特点,看你到底怎么定位她。(第一段总体写主人公的外貌特征,描写比较传神,抓住了典型的特征。)

她的性格超活泼。说到这里,就不得不介绍她家的另外一位大将——臭儿,一只白色的小西狮狗。这位“女侠”总是把这只可怜的小狗当作假想敌,所以小狗从来到她家起就受尽了她的折磨虐待。每逢周末就是臭儿的世界末日。她要么提起臭儿,来个大倒立,然后再扔到床上;要么用牛肉引诱臭儿,然后让它双脚前进。有时兴致来了干脆将臭儿全身上下裹得严严实实,还自命为“特效蒸汗减肥法”。可怜的小狗儿受尽了折磨,却又偏偏离不开她,夜里总钻到她的被子里,自以为找个温暖的小角落舒服地卧下,却被她睡梦中一招“连环夺命腿”踢到床下,唉!你肯定以为这小狗早已瘦得像非洲难民,可它却比谁都肥嘟嘟呢!因为这“侠女”其实是很疼它的,所有好吃的东西都分一半给它,每天又细心地照顾它,它不肥才怪呢!(此段意在表现“侠女”活泼而略显疯狂的一面。动作描写很逼真,让人真的有一种“侠女也疯狂的”感觉。同时也能看出她对小狗的那种怜宠,展示了她性格的两面性。)

她也有安静的一面。别看她平时好像很神经质,可是她却疯狂地迷恋文学。看过她作文的人都会诧异,有点不相信那柔美的文字是属于她的。她看书的时候,和平常的样子完全不一样了。她喜欢在阳光洒满屋子的下午躲在床上的小角落里,捧一本琼瑶的小说,放上一张唱片,细细地接受小说中意境的洗礼。那时候的她会出奇的淑女,因为她爱文学,爱写作,爱这世上所有的快乐所有的痛苦,爱这美丽的文字、这柔和的世界。(此段写出了“侠女”安静、柔和的一面。)

她的初中老师曾评价她说,她是那种会用200%的精力去享受生活的人。她看书,写作,听歌,聊天;她上网,运动,郊游,打游戏;她感慨,多愁,爱哭又乐观。她就是我们家的“侠女”,她就是我。哈哈,我没有骗你,我真的是“侠女”哦!我可是“绝对快乐派”的第一代掌门人!我们的信物就是开心地笑,快乐地笑。加入我们这个门派吧!因为我们的宗旨是没有什么不快乐,快乐万岁!(最后一段揭晓谜底,这个“侠女”就是“我”。引用老师的话高度概括了“我”的特点。并且引出了新奇的“绝对快乐派”,让人回味。)

【点评】

本文通过第三人称,介绍了“我”的特点,避免了“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尴尬。语言诙谐幽默,又略带叛逆,人物个性鲜明真实,内容生动有趣。不足之处就是在主次上应该再加以揣摩。

AD位1

相关推荐

高山仰止,可望难即,满天神佛何处觅指是什么生肖,精准解答精准落实

传统文化

法相千变,形形色色,近在眼前人不识是什么生肖,精准解释落实

传统文化

何处飞来鸿双影代表最佳生肖,解释词语落实释义

传统文化

”无可非难”指最佳生肖,释义词语落实解释

传统文化

一言之词五可中,码有码路三四条的最佳生肖什么,解释释义落实词语

传统文化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四年级语文番茄太阳教学设计

下一篇:《语文园地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