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的经济成效剖析
中国财政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的经济成效剖析
【摘要】 国内已对农业进行多年补贴,有关这方面的政策层出不穷,然而对政策的成效却评价不一。本文立足于2004年将来颁布的有关财政农业补贴政策,从农业直接补贴的角度,借用名义保护率和财政转移支付的收入乘数模型,运用有关数据剖析财政农业直接补贴的政策成效,得出要发挥预期的政策成效,需要维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同时还要有其他方面的有关配合等结论。
【关键字】 农业 财政直接补贴 乘数效应
1、引言
补贴作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方法,同时在宏观和微观主体两个层面上发挥用途。政府作为宏观主体,为了达到其政策目的,借助市场机制中边际本钱与边际利益的关系,通过财政补贴对微观主体的利益勉励,来调动或者牵引市场力量服从政府的宏观调控,达成政府的政策目的。而这类目的中,有些是市场失灵范围,有些是市场有效范围,有些是市场的组织和建设范畴。
近年来,国内颁布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财政农业补贴政策。如2007年,中央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建设的若干建议》,其中有关补贴的政策提到,完善农业支持补贴规范逐步形成目的明确、受益直接、种类多样、操作方便的农业补贴规范。各地用于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资金要达到粮食风险基金50%以上。中央财政要加强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力度,增加对财政困难县乡增收节支的补助。
2010年,农业补贴的品种范围扩大了,力度加强了,补贴的重点对象愈加明确新增农业补贴适合向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对补贴款专款专用不能他用的规定也愈加严格和明确。纵览国内多年来的财政农业补贴政策,其政策目的多是农业处于市场失灵范围和增强农业竞争优势的组织和建设范畴。
补贴是一种政府或其委托机构所免费或打折给予的利益。依据关贸总协定第六条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第十六条补贴与乌拉圭回合达成的《补贴和反补贴协议》中所提到的补贴概念,机构补贴行为的状况有以下两种:一是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做出的财政支持,如资金赠予、贷款担保、税收减免等;二是政府或非政府机构做出的价格支持,初级商品的输出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支持以使该商品出口价格低于相同种类商品国内销价格格。因此,本文将补贴划分为三类型型:一类财政资助型的补贴;二类价格支持型补贴;三类收入支持型的补贴。其中直接财政资助,如拨款、贷款、投股;资金潜在的直接转移,如债务转移和担保;税收抵免或税式支出;政府提供除一般基础设施外的货物、服务或者政府采购。所以,本文觉得财政直接补贴应是直接财政资助,愈加突出补贴的主体政府直接给予财政支持,而不是委托或指示一个私人机构完成政策目的。
农业补贴就是对农业进行的补贴。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不少,而有关财政农业直接补贴的研究却不多。比如,闵宗陶、魏剑峰在2005年的《粮食财政补贴方法转变的学剖析》中,就粮食财政间接和直接补贴效应进行对比,但更多说明粮食间接补贴的缺点,而对粮食直接补贴剖析不深入,其中提到,所谓直接补贴就是对生产者按肯定标准进行直接转移支持。郭宏宝在2009年的《财政农业补贴:政策成效与机制设计》中,在划分农业补贴时,是根据国内现行财政预算账户中政府补贴支出分类、政府预算支出形式和补贴有哪些用途和WTO《农业协议》的有关条约进行分类的,没突出财政农业直接补贴类型,仅在第二种分类中的预算补贴中提到。
2、有关农业直接补贴政策
2004年,中央在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应当清醒地看到,目前农业和农村进步中还存在着很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很多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降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只影响农民生活质量提升,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商品供给;不只制约农村经济进步,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对此中央提出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有: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要打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规范。
2006年,中央在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近几年,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获得重大成就。但需要看到,目前农业和农村进步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进步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旧突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对此中央提出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有:粮食主产区要将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升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2008年,中央在有关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粮食连续四年增产,农业生产全方位进步。农业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保障农商品供应求购平衡困难程度加强,需要加速转变农业进步方法。农商品贸易角逐加剧,促进优势农商品出口和当令适度调控进口困难程度加强,需要加快提高农业竞争优势。农业比较效益降低,维持粮食平稳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困难程度加强,需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对此中央提出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有:继续加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扩大良种补贴范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类型,提升补贴标准,将农机具购置补贴覆盖到所有农业县。
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需要有:把维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进步作为最重要任务,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强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革新,想方设法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商品有效供给,想方设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进步继续提供有力保障。对此中央提出的农业直接补贴政策有:增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加强良种补贴力度,提升补贴标准,扩大油菜和大豆良种补贴范围。大规模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补贴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带动农机普及应用和农机工业进步。加强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健全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农业生产本钱收益监测,依据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和农作物实质播种面积,准时增加补贴。根据目的明确、方便高效、有益于鼓励粮食生产的需要,健全农业补贴方法。依据新增农业补贴的实质状况,逐步加强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种粮补贴力度。
3、有关经济模型的选择与剖析
1、名义保护率(NRP)
NRP由Bela Balassa于1965年提出,是一种应用广泛、简单适用的补贴测定办法,它借助农商品国内市场价格与世界市场价格之间差额的百分比来反映一国政府借助各种手段对农业进行补贴的程度。其测定模型是:
上述公式中,PD表示国内市场价格,PW表示国际市场价格。假如NRP为正,则表明一国的农业政策为正保护政策,且NRP的绝对值越大,保护的力度越强;假如NRP为负,则表明一国的农业保护政策为负保护政策,且NRP的绝对值越大,负保护的程度越强。
2、财政转移支付的收入乘数效应
财政农业直接补贴是财政转移支付的一种表现,因而可以用财政转移支付的收入乘数效应来衡量财政农业直接补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财政转移支付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财政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即财政转移支付的变动会引起收入乘数倍的变化。具体计算办法是:K表示财政转移支付乘数,△tr表示肯定时期内财政转移支付的变化量,△y表示肯定时期内收入的变化量。因此,假如用△tr表示肯定时期内财政农业直接补贴的变化量,△y表示肯定时期内农业产出的变化量,就可以用K表示财政农业直接补贴乘数。用K的数值反映财政农业直接补贴对农业增长的影响程度,K的值越大,说明财政农业直接补贴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非常大,反之,则说明影响程度较小。
4、数据验证
第一,选择粮食作物中的主要谷物五年的国内市场价格和国际市场价格,借用名义保护率(NRP)测定国内农业直接补贴水平。
由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年国内给予农业直接补贴的政策未达到预期的政策成效。水稻的名义保护率2007年前都为正值,而2008年和2009年的数据却都变为负数,说明国内水稻经过财政直接补贴,在国际市场上还不具备竞争优势。玉米的名义保护率也都为正值,而且数值在前四年都比水稻的名义保护率的值大,说明国内对玉米的财政直接补贴,已使玉米比水稻在国际市场上更具备角逐优势。水稻是大家生活的必需品,国家对其进行补贴,更多的是出于国家粮食安全储备的目的。从玉米的名义保护率的数值反映,国家对玉米的财政补贴政策不稳,但受当年主要谷物补贴量的影响。小麦的名义保护率的数值基本上是负、正值交替,反映了国内对小麦的财政直接补贴非常不稳定,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力度。
2008年和2009年的小麦和水稻的名义保护率的值接近,说明国内对水稻和小麦的补贴以后将采取一致的手段。从表1还可以看出,水稻和小麦作为大家的生活必需品,国内市场价格逐年上涨,这与国内的供给和需要密切有关;国际价格在2009年突转降低,这与人民币和USD汇率有关。因此,用名义保护率的值反映一国政府借助各种手段对农业进行补贴的程度时,会遭到上述有关原因的影响。
第二,因为农业是第一产业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借用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来反映财政对农业的补贴政策对农业导致的影响。下面选择近期五年的第一产业产值和财政支持三农的投入额,经过有关,借用财政转移支付的乘数效应反映国内支持三农的财政政策成效。
由表2的数据Ktr的值都大于1,说明财政支持三农的政策已对农业经济起到了拉动用途。从Ktr数值的变化看,每年财政政策发挥用途的成效差异非常大,2004年和2007年的Ktr数值明显都比其他年份高,反映财政转移支付对农业经济的拉动需要其他有关方面的大力配合才会发挥应有些用途。另外,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到,财政支持三农投入增加值高时,第一产业增加值也高,反之相反。一方面说明国内财政支持三农政策不稳定,另一面也说明第一产业需要国家财政支持。
5、结论
本文主如果从财政政策角度,剖析财政农业直接补贴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和相应的政策成效,借用名义保护率和财政转移支付的乘数效应模型,借助有关数据进行验证剖析,得出的主要结论有:一是财政支农政策要达到预期的政策成效,需要维持政策的连续性、持续性和稳定性;二是财政支农政策要达到预期的政策成效,还需要有其他有关方面的大力配合,才会发挥应有些用途。
【】
[1] 华元渝、陈舒泠编著:农业[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2] 段爱群:论WTO中的财政补贴与国内的策略取向[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 吴方卫、孟令杰、熊诗平:中国农业的增长与效率[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 郭宏宝:中国农业财政补贴:政策成效与机制设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5] 樊胜根主编:公共支出、经济增长和贫困:来自中国家的启示[M].北京:出版社,2009.
[6] 高宏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 文小才:目前国内财政农业补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经纬,2007(3).
[8] 闵宗陶、魏剑锋:粮食财政补贴方法转变的经济学剖析[J].财政与,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