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 继续教育 > 自考资讯 >

2019年自学考试《中国现代文学史》章节复习题大全(上)

网友分享 221591

分享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解释说明】

新年轻人: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非常重要的刊物。
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年轻人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年轻人》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年轻人》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倡导,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
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
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物,1926年终刊。

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发表于《新年轻人》,是主张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上作出了要紧贡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需要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文章宣扬的是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从不同角度针贬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流弊,粗浅的触及了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文学的年代性与社会性与语言变革等问题,初步说明了新文学的需要和推行白话文的立场。

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年轻人》,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的。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倡导以改革文学作为改革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年轻人》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非常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需要出发,充分一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生活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觉得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定义。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讲解人的文学的倡导,强调文学须应用于生活上,提出常见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特别是为生活派的创作影响非常大。

双簧戏 1、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建议总结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年轻人》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林蔡之争: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出来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这位古文家极力反对以白话文代替文言,写了《论古文白话之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对白话文运动大张挞伐,又在《新申报》上发表《荆生》《妖梦》等文言小说,影射攻击文学革命领袖。北大校长蔡元培在致林纾公开信中则重申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则,李大钊、鲁迅也发文谴责国粹家历史倒退行为。林纾所代表的保守派对新文学的反攻,并没什么理论力度,只停留在人身攻击和政治要挟的层面,反而激起了新文学阵线义无反顾的抗争。

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倡导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
1933年,《学衡》停刊。

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
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经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革命阵营的奋力批驳,甲寅派非常快败下阵。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

鸳鸯蝴蝶派:始于20C初,风靡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他们的文学倡导,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点。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己缘由,在从古时候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肯定的承前启后用途。

黑幕小说:中国近代小说流派 。约在1915~1918年间与鸳鸯蝴蝶派前后相继,风靡于上海。当时多种杂志、大小报副刊均刊载这种小说,代表作是1918年出版的《中国黑幕大观》及续集。此类小说反映了这一流派作者游戏的、消遣的、趣味主义的文学观。《中国黑幕大观》洋洋百万言,涉及社会各界人物、事件,但不外乎都是些风流案件、私娼秘史之类,专以揭露阴私、泼污水、进行人身攻击为能。虽然揭露了社会上的种种丑恶,但在写法上**裸地描绘现实,社会成效事与愿违,有的作品还成了军阀、政客相互中伤、攻讦的工具,在五四运动后即销声匿迹。钱玄同、沈雁冰、鲁迅曾撰文加以批判。

文学研究会: 被叫做为生活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清、冰心等。

要紧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理论倡导:积极倡导为生活的文学倡导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进步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

理论倡导: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想法在创作中有哪些用途。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点。

新月社: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静各范围的派别,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征。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一文,提出诗歌的三美倡导,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极致美感倾向,但在一定量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便等不足,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方法上的进步有要紧意义。徐志摩《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等是新月社的佳作。

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语丝》创刊于1924年11 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静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特点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极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什么样的新,却并无了解的表示,而一到感觉有的危机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进步有要紧影响。

浅草-沉钟社:1922年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林如谡、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创办《浅草》季刊,并在上海《民国日报》副刊中出过《文静旬刊》,其骨干成员又于1929年秋组成沉钟社,办有《沉钟》周刊、半月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方面则有冯至的诗歌,林如谡、陈炜谟、陈翔鹤的小说,多抒写常识年轻人苦闷的生活和忧郁的情感,富于感伤色彩。

莽原社:1925年成立,由鲁迅发起和领导。成员主要有高长虹、向培良,韦素园等,以创办《莽原》周刊和半月刊而得名。《莽原》倡导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向旧权势、旧文明发起攻击。

未名社:1925年成立,由鲁迅发起和领导。成员主要有韦素园、台静农等。这是一个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俄罗斯文学的团体,有专收翻译作品的《未名从刊》和专收创作的《未名新集》。台静农的小说集《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要紧收成,乡土文学的成功之作。

湖畔诗社:1922年4月在杭州成立的新诗团体,主要代表诗人有汪静之、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四人。同年4月,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出版,并因此得名为湖畔诗人。他们写作抒情诗,但最有影响的是爱情诗,风格清爽、自然、纯真无邪、率直,表现了对传统封建世俗大胆反叛的精神,艺术上也较成熟。
1923年,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这类诗作非常能唤起一代新人的纯真和热情。被朱自清称为当时一心一意做情诗的四个青年。

新剧:又称文明戏。是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一阶段。开始于1907年,留日学生曾孝谷、李叔同、欧阳予倩等在欧美、日本话剧运动的影响下,组织话剧团体春柳社,改编演出《黑奴吁天录》等话剧。辛亥革命前后,新剧团体不少,演出以民族民主革命为内容的政治戏居多。辛亥革命后,新剧非常兴盛,以演家庭伦理戏居多。五四前夕,新剧趋向衰落,其缘由:一是新剧产品化,迎合小市民趣味,内容庸俗低下,二是新剧都是幕表戏,没完整的剧本,只有分场的故事梗概,由演员上台随便发挥,艺术水平和演技非常难提升。五四文学革命批判堕落的文明戏,一些戏剧家提出爱美剧口号,中国话剧运动由此进入第二个阶段。

爱美剧:中国五四运动后兴起的非职业戏剧运动,简称爱美剧。爱美剧系英文Amateur的音译,意为业余的,爱美剧指业余演剧。
1921年1月,汪优游在五四新思潮推进下,针对文明戏商业化的弊病,初次提出脱离资本家的束缚、仿西洋组织一个非营业性质的独立剧团的设想,并与陈大悲等13人成立了民众戏剧社。不久,陈大悲著《爱美的戏剧》,遂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于是爱美的戏剧飞速取代已经没落的文明戏,成为20年代初期中国话剧活动的主流。爱美的戏剧运动以学生为主体,中心在北京、上海。它是现代话剧在中国舞台上刚开始的尝试,在批判文明戏的基础上,介绍西方戏剧的学说与办法,对中国话剧进行了改革。因而是文明向现代话剧过渡的产物,从理论上使新的戏剧观念进一步健全、具体化,倡导教化的娱乐等等。

南国社:1923年成立于上海,领导人田汉,先是创办《南国》半月刊,发表了话剧创作《获虎之夜》等,后又办《南国特刊》、南国电影剧社、南国艺术学院。南国社拓展话剧创作活动主如果在1928-1929年,全部公演田汉创作的剧本《古潭里的声音》《苏州夜话》《湖上的悲剧》《名优之死》《南归》等。南国社进步了五四时期的爱美剧,他们对黑暗现实的反抗总是带有伤感成分和浪漫色彩。它在中国话剧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大用途。它的成员,将来不少成为中国戏剧、电影、音乐、美术等方面的骨干人才。

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出现于20年代中期,后期创作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也是象征主义诗歌的要紧作者。象征派诗人多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其作品的特征是重视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谓观念联络的奇特。①运用一种象征性的形象和意象来表现自己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传达对外部世界敏锐的感觉和印象。②运用新奇的想象和比喻,表现微妙的情境。③依赖艺术形象的暗示来表达感觉和情调。④追求诗歌语言的省略和跳跃。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为中国新诗艺术的进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象征派诗歌后来趋向成熟,获得较高收获的是在30年代戴望舒手中。

现代评论派:1924年,胡适与陈西滢、徐志摩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称为现代评论派。其成员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常识分子,他们以《现代评论》为主要阵地,为美帝国主义及买办资产阶级张目,支持北洋军阀当局,诬蔑群众革命动。
1927年7月,《现代评论》迁至上海,遂由原来倚赖于北洋政府转而投靠国民党政权。

太阳社:1928年1月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屯阝、洪灵非、孟超等,全都为共产党员。这类《太阳》下的文学者,需要光明,需要新的生活,他们努力要创造出表现社会生活的新文静。同时创办《太阳月刊》,积极主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左联成立时,该社自行解散。

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网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网盟的建议》的演讲,是其纲领。左联的成立,事实上形成了比较广泛的革命文学统一战线,推进了左翼文静运动迅猛进步。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左联十分看重理论批评。拓展马克思主义文静理论的传播。拓展了文静大众化运动。文学创作十分兴盛,左联还看重培养年轻人文学作者。代表作家有:蒋光慈、柔石、殷夫、叶紫等。左联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倾向上存在左的错误,理论上存在紧急的教条主义思想,组织工作方面存在比较重的关门主义和分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很多作品存在紧急公式化,定义化的问题。

革命文学论争:指1928-1929年鲁迅、茅盾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起因是创造社、太阳社在主张革命文学时,因为遭到国内外革命阵营内左倾思潮影响及自己世界观缘由,在理论倡导方面存在紧急的机械论错误倾向,批判清算鲁迅、茅盾、郁达夫等,全盘否定五四新文学传统。鲁迅一定无产阶级文学的发生有其历史背景,批评他们忽略文静的特点、夸大文静有哪些用途及宗派主义倾向,茅盾也批评他们题材过于狭窄和标语口号倾向。这一论争的性质是革命作家内部的论争,扩大了革命文学的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静理论的学习,提升了思想认识;论争中鲁迅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等马义文静理论著作,从而为左联成立筹备了条件。

文静大众化运动:1931年11月左联执委会通过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的决议提出,以后的文学,需要以是大众,为大众所理解、所喜好为原则,明确规定文学的大众化是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个重大的问题,为此成立了大众文学委员会,大众化问题成为左翼文学理论的焦点之一。左联时期有三次规模较大的文静大众化讨论:首次是在1930年春左联成立前后,第二次是1931-1932年,这两次着重讨论了文静大众化的意义,大众文学的形式问题,也涉及到内容、语言向群众学习的问题。第三次是1934年,讨论旧形式的使用,提出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问题。鲁迅在《论新旧形式的使用》中拿来主义思想是文静大众化讨论在理论上的要紧收成。

普罗文学:1928-1930年革命文学初期,是普罗文学阶段,创造社、太阳社作家是普罗文学的主要作者。普罗文学反映了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了工农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一些小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低潮时期白色恐怖下的心态。作品不少,具备非常强的革命气息,一时盛行文坛,产生非常大社会干扰。但普罗文学存在紧急缺点,最主要的错误倾向是革命的浪漫蒂克,把残酷的现实斗争理想化,浪漫蒂克化,同时,革命文学初期的图形解析左倾盲动的政策等偏向未得到清算,因此成功的作品不多。代表作有蒋光慈《短裤党》《菊芬》等。

革命的浪漫蒂克: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主张时期,创作方面也存在过一些幼稚倾向,其中最突出的即所谓革命的浪漫蒂克情调。它在思想意识上流露出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和感伤情绪,在艺术办法上则带有公式化定义化的弱点。作品有华汉的《复兴》、蒋光慈的《短裤党》。这种现象一出现,立即遭到鲁迅的批评;没多长时间,也引起较多的革命作家的注意。像张天翼、丁玲、艾芜、沙汀等人,他们不再把作品作为政治定义的图形解析,而是从生活出发,以真实地反映现实,来激起大家批判和改造旧世界的热情;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也有所克服;从而提升了革命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水平。

革命+恋爱小说:英雄儿女的革命加恋爱,是普罗文学很多作品的要紧内容,一时成为时尚主题。一方面反映了大革命前后的年轻人常识分子面临个人与革命冲突的常见问题,其中孕育着30年代常识新人的刚开始形象。其次,也暴露出某种对生活的片面理解与表达。但正是此类小说曾积极影响了一代年轻人走向革命道路,这说明其确实和着年代的节拍,即使是带有浓重理念痕迹的故事与人物,也能投合当时一部分常识年轻人开心地追求光明的一同心理。

自由人和第三种人:1931年至1932年,左联与自由人 第三种人展开论争。自由人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第三种人指《现代》的苏汶。论争以文静的阶级性、文静性与政治的关系为中心。先是胡秋原发表《阿狗文静论》,批判提示民族主义文学的法西斯主义实质,同时批评左翼文坛将艺术随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将来,他又发表《勿侵略文静》等文。左联的《文静新闻》载文批评胡秋原,苏汶即发表文章声援胡秋原。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分别发表《论第三种人》、《文静的自由与文学家的不自由》、《关于第三种文学的倾向与理论》等文,与胡苏二人展开论争。他们批评了胡苏二人有着文静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错误倾向,同时也反省了左联机械论错误和左倾宗派主义错误,这是论争的要紧收成。

剧联:中国左翼戏剧家网盟的简称,是中共领导的进步戏剧家统一战线组织。
1930年成立于上海。刘保罗、田汉、赵铭彝、于伶等曾担任党团书记。剧联成立后,起草并通过《中国左翼戏剧家网盟近期行动纲领》,除在上海设立总盟外,先后在北平、汉口等地设立了分盟和小组,使左翼戏剧运动在国内飞速进步。在演剧方面,团结进步的戏剧工作者,组成50多个左翼剧团。其中上海就有艺术剧杜、南国社等。剧联领导的演剧活动,具备革命性、群众性和战斗性的特点。为了拓展工RY剧活动,剧联成立了工RY出委员会,推进了工人剧运的进步。左翼戏剧运动为后来话剧向职业化、实用化过渡筹备了条件。为中国无产阶级戏剧运动初步发展了道路,培养出了一批出色的戏剧人才。
1936年初,依据形势进步的需要,自动宣告解散。

中国诗歌会: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
1932年成立于上海,由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一同发起。主要刊物是《新诗歌》。中国诗歌会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廓清爽月派、现代派在诗坛导致的某些迷雾,推进和进步革命的诗歌运动。中国诗歌会在内容方面倡导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形式方面则倡导大众歌调,就是要创作大众化的诗歌,使诗歌普及到群众当中去。中国诗歌会成立后,不只注意诗歌创作,而且注意理论研究。他们探索诗歌大众化的渠道,出版歌谣专号、创作专号加以实践。中国诗歌会对国内革命诗歌运动的进步,起了肯定的推进用途。

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由于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之处。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静》。京派的基本特点是关注生活,但和政治斗争维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适合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境。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进步变化,进步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论语派: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人物是林语堂。主要刊物有《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以刊登小品文为主,倡导幽默、闲适、性灵。倡导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采取与政治维持距离的自由主义立场。《论语》前期文章尚能触准时弊、幽默中含讽刺。
1934年后,讽刺锋芒日益减弱,幽默也流于说笑话、寻高兴。由此引发了左翼作家与其的论争。

民族主义文学:是是国民党的一个文学派别,主要成员有潘公展、王平陵、朱应鹏、范争波、黄震遐等。文静倡导鼓吹要打造文静的中心意识,声称文静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主要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代表作是《民族主义文静运动宣言》、黄震遐的小说《陇海线上》《黄人之血》。民族主义文学的中心意识民族意识,实质上是封建意识与法西斯思想的混合,以此否定阶级意识,抹煞阶级斗争。鲁迅、茅盾、瞿秋白等著文揭露其屠夫文学、杀人放火文学的实质及丑恶表现。

小诗体:是在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和郑振铎翻译的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的。主要作者有冰心、宗白华、徐玉诺、何植三等人。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生活哲理或美的情思。小诗的出现,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诗歌形式的多方面的探索的努力,其次也表现了诗人捕捉自己内心世界微妙情感与感受的努力。小诗体在新诗的进步史上具备过渡的意义。

纯诗:1926年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提出纯诗这一定义,即纯粹的诗歌。穆木天所谓的纯诗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诗与散文有着完全不一样的范围,倡导把纯粹的表现的世界给了诗作范围,人间生活则让给散文担任;二是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法与表现方法,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说明的。早期象征派诗人提出的纯诗定义,在其更深层面上,意味着一种诗歌观念的转化:从强调诗歌的抒情表意的表达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

美文: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定义,于1921年发表《美文》,倡导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土地。王统照、傅斯年、胡适等曾撰文起而应和,冰心、朱自清、郁达夫、俞平伯、徐志摩和周作人自己等一大量作家富有效果的拓荒,彻底打破了美文不可以用白话的迷信。美文作为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遂得以在文学史上确立。

春柳社:1906年冬由中国留日学生组建于日本东京,因从事演剧活动而在中国早期话剧创始时期产生过重大影响。成员有李叔同、曾孝谷、欧阳予倩等。
1907年正式公演《黑奴吁天录》。这是春柳社最有代表性的一次创作活动,演出在东京引起了哄动,其影响达于国内。辛亥革命后,春柳社员陆续归国。
1912年初,陆镜若在上海邀集欧阳予倩等人成立了新剧同志会,正式从事职业演剧。它一直维持着春柳社的宗旨和传统作风,因此可算作后期春柳。

上海民众剧社:五四将来第一个新的戏剧团体,1921年3月在上海成立。发起者为沈雁冰、郑振铎、熊佛西、陈大悲、欧阳予倩等十三人。
5月创办了《戏剧》月刊,这是以新的形式最早出现的一个专门性戏剧杂志。民众戏剧社强调戏剧需要反映现实和负担社会教育的任务,觉得它是推进社会使前进的一个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总的说来,是和文学研究会的为生活的现实主义文静思想基本上一致的。除此之外,他们还介绍了罗曼罗兰的民众戏院及西欧的小剧场运动,以助长爱美剧的声势。民众戏剧社的主要贡献是将五四革命精神在戏剧理论方面作了充分的发挥,也强调舞台实践,鼓励年轻人学生参加爱美剧运动。

国剧运动:1926年,赵太侔、余上沅等一批留美学生在徐志摩主持的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剧刊》,倡导国剧运动。他们倡导从整理与借助旧戏入手去打造中国新剧:在戏剧观念上,倡导发扬传统戏曲纯粹艺术的倾向;在戏剧表现上,提出要探讨人心的深邃,表现生活的原力,因而赞赏西方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艺术,进而提出要糅合东、西方戏剧的特征,在写意的与写实的两峰间,架起一座桥梁,并预言再过几十年大多数的中国戏剧,将要变成介于散文、诗歌之间的一种韵文的形式。他们的这一设想,带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因为不合适当时社会的需要,终未能达成,但作为一种选择的可能性,在现代戏剧进步史上留下了痕迹。

社会重大题材小说:以茅盾为首的一类小说,其特征是:表现年代斗争的重大题材,在创作刚开始就运用肯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的剖析,以发展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特别是塑造年代性格,在戏剧冲突强烈的情节中描述人物的性格特点成长史或凸出人物性格的一瞬。在左翼内部,跟随茅盾这样创作的,有沙汀、吴组缃等人。这种小说模式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

汉园三诗人: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异的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1936年出版了合集《汉园集》,内收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因此而得名。他们重视以诗歌传达独特的风韵:何其芳主要表现年轻人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沉;卞之琳擅长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大河小说:原是法国文学中的一种形式,特指那种多卷本连续性并带有历史意味的长篇巨著。李劫人曾留学法国,受其影响。
30年代中期,他以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进步变迁为基本线索,完成了三部曲式的历史性宏篇巨著《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具备宏伟的构架与深广度,让人称为是大河小说,其长篇巨著亦被叫做小说的近代史。

第二章鲁迅

试剖析鲁迅思想的深刻性

1、鲁迅思想的最独特之处,就是对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探索。鲁迅表达思想的方法是批判,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他不是正面构建,指出一条光明大道,而是反面批判 。用怀疑主义的思维方法,在对整个人类社会、文明质疑的基础上,对社会、文明进行批判的。鲁迅一直在大家屡见不鲜的事实或不证自明的真理中发现荒谬的,然后进行猛烈的否定和批判。从来这样就对吗?鲁迅总是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揭示出人类社会、文明阴暗、残酷的一面。

2、鲁迅思想的年代性和超越性

1、鲁迅对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非人性的批判。在新文学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中,鲁迅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命题仁义道德吃人。鲁迅又从平时生活和细节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劣根性进行批判

2、鲁迅对中国常识分子的奴性的批判。中国常识分子的最大悲剧就一直跪倒在皇权的脚下,从来没站起来过。中国常识分子从来就是亡我奴。鲁迅率先发现了这一秘密。

3、对人性的阴郁和残忍的认识。《孔乙己》《祝福》等。

4、鲁迅的生活观 可以用四个字概括:自由意志。生活的最大意义就是自由意志的达成。《过客》就是鲁迅生活哲学自由意志的最充分的体现。

剖析《呐喊》、《彷徨》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深刻批判

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总主题是反封建,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揭露批判极其深刻。

多数作品描写了封建权势对人民压迫及制造的一系列生活悲剧,主人公主如果农民、常识分子和妇女。阿Q、孔乙己、祥林嫂,他们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血泪生活,控诉封建社会的黑暗。如孔乙己身受封建科举规范和等级观念毒害,沦落到下层穷愁潦倒,表现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惊人冷漠。揭示了封建思想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如《药》的悲剧是双重封建统治者用钢刀杀害革命者,封建迷信思想使华老栓把人血馒头当药为华小栓,但却治不了病。悲剧在于,华小栓吃的人血馒头,竟是反清革命志士的鲜血做成的。革命者为人民革命而捐躯,作为人民一员的华老栓并不理解。表现出群众的愚昧麻木,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之深。小说既暴露了封建权势导致的人民物质上的病苦,更着重暴露了大家精神上的病苦,以惊醒不幸的大家起来摆脱封建思想道德的枷锁。

剖析《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

小说集《呐喊》中的阿Q、《故乡》中的闰土、《风波》中的七斤,是三类型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既有一同点又有不同的地方:1、一同点:都受封建权势压迫剥削,却愚昧麻木不觉悟。2、不同的地方:闰土是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民,勤劳、质朴但精神近乎麻木。他儿童年代机灵、能干,二十多年后,因为社会的压迫使他像个木偶人。七斤是另一类农民形象,虽与外面有接触,但仍然十分愚昧。辫子风波,使他一个人没辫子而发愁得不知怎么样是好。这类都表现了农民的愚昧落后缺少觉悟。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他是赤贫的雇农,被地主压迫,他不正视现实,常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而忘却了自己失败者的悲惨屈辱的处境。

通过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小说揭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矛盾:农民被封建主义残酷压迫剥削,生活极其悲惨;农民精神上愚昧麻木,却没改变自己悲惨处境而奋斗的思想和行动。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农民问题。要改变农民悲惨的地位处境和启发农民的思想觉悟,使农民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进行反封建斗争。

简析《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及其思想意义

《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主要有《阿Q正传》的后半部,是侧面描写,写辛亥革命在未庄和县城的影响。

在未庄,阿Q遭到影响要革命了,他的革命观中有不少糊涂观念和错误思想。假洋鬼子成为未庄的革命风云人物。在县城,清朝的知县老爷、把总还是原官,但官的名字改了,而且也参加了革命党。这类描写,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对封建权势妥协,使封建权势摇身一变成为革命党,篡夺了革命胜利果实。辛亥革命未能充分依赖和发动广大农民,未能注意启发农民民主主义觉悟。

剖析评价《狂人日记》的思想艺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狂人日记》的思想是:暴露礼教和家族规范的弊害,揭露得异常深刻:揭露了礼教的吃人本质。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家族规范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是对封建统治者以仁义道德吃人的中国几千年历史和文化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揭露了封建礼教毒害之深广。每人吃人也让人吃。吃人者不只有封建家族规范象征的大哥;也有妇女和下层人民,他们是受礼教残害最深重的;也有年轻人和孩子。作品通过塑造狂人形象,表现对封建传统的大胆怀疑和批判精神,也表现出严格的自审精神,寄期望于将来,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狂人是个具备现代意识的封建不听话者形象,是清醒的启蒙主义者形象。从上述剖析可以看出,《狂人日记》思想上的深刻性和对民族近况和前途的忧愤深广的特点。

艺术形式上的特点: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结合。现实主义,作品真实地描写了一个患迫害狂症者的故事,人物和环境都具备真实性。同时作者运用了象征和暗示等手法,赋予人物和环境以象征意义。运用日记体形式;以心理描写为主,是**的心理描写;简练的白话语言。

文学史上的意义:《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成为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的标志:它以彻底深刻的反封建思想,以渗透于全篇的现代意识,显示其现代意义。艺术形式上,西方现代主义办法象征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心理的细致描写,日记体的格式,成熟的白话,具备现代意味。

剖析评价《阿Q正传》的思想及其艺术收获

《阿Q正传》是鲁迅惟一的中篇小说。

思想收获之1、小说通过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社会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了辛亥革命时期贫苦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阿Q的主要性格特点是精神胜利法:在现实日常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等种种办法自欺手淫,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阿Q没办法清醒认识我们的悲惨的社会地位和命,做出改变自己处境的反抗斗争。阿Q还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深恶造反、男女之大防。是个集中了较多国民劣根性的艺术形象。阿Q革命观中还夹杂着很多落后的观念。阿Q形象的塑造和精神胜利法是常见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因此,阿Q是一个现代的大家的国人的灵魂。

思想收获之2、提出了农民问题,即农民的悲惨的生活处境和他们缺少民主主义觉悟的矛盾。阿Q过着被剥削、受压迫的生活,但他缺少觉悟。作者把阿Q放在辛亥革命中考察。他有革命的需要,但他的革命观中狭隘报复、取赵太爷而代之等糊涂思想,他也没完全摆脱精神胜利法。小说通过阿Q的悲剧,在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程度。

艺术收获: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阿Q、假洋鬼子、赵太爷等。白描手法的成功运用。如阿Q瞪着双眼说:大家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什么东西。形象地表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点特点。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表现是:
1、妄自尊大。 2、化丑陋为荣耀。 3、化痛苦为幸福。 4、惧强凌弱。作品基本风格是客观叙事的现实主义风格,在写实中又加入了讽刺,如对赵太爷的讽刺是尖锐无情的、对阿Q的弱点的讽刺比较温和,是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阿Q的悲剧性遭遇和喜剧性格,形成小说悲喜剧交融的特点。

剖析评价阿Q的精神胜利法

1、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点特点。 具体表现是:
1、妄自尊大。 2、化丑陋为荣耀。 3、化痛苦为幸福。 4、惧强凌弱。

2、精神胜利法的文化批判性。国民劣根性的最真实写照,具备强烈的文化批判性。
1、对复古心理的否定。 2、对空想主义的否定。
3、对瞒和骗批判。 4、对羊与凶兽的双重性格的批判。

3、精神胜利法与常见的人成人性心理弱点。
1、是正常的心理调节机制。 2、作为精神弱点的精神胜利法。 3、涉及到常见的人性。

剖析《彷徨》中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妇女形象和妇女问题的提出

祥林嫂、爱姑、子君遭封建社会迫害的妇女,她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后都以悲剧告终。《祝福》展示了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深重残酷。作品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系统周密、强大深固。从鲁四老爷、四婶到婆婆等如此一个周密的封建观念大互联网,封建互联网决定了中国妇女的悲惨命,也无情地压碎了祥林嫂们的所有挣扎努力。

《离婚》中的爱姑,不可以忍受那种老公另有新欢、叫她走就得离婚回娘家的极不公正的待遇。她的反抗是强烈的,但在七大人装腔作势的威风下终于屈服。《伤逝》中的子君,是另一种类的妇女。她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常识女人。她说:我是我一个人的,他们哪个也没干预我的权利。这是妇女个性解放的呼声。她以此为思想武器,为我们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和史涓生打造起小家庭。封建权势的压迫、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是导致悲剧的思想根源。

作品通过这三个妇女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妇女的问题:祥林嫂等的悲剧都是封建社会、礼教导致的,因此妇女解放需要反封建。作品也表现祥林嫂和爱姑都还没摆脱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她们的反抗缺少清醒的意识和明确的目的。启示大家:妇女解放,需要自己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才能进行有效的斗争。作品通过子君的悲剧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是非常难达成的。个性解放思想虽有肯定的反封建用途,但不可以解决妇女解放的问题。

剖析《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常识分子形象和在常识分子道路的探索

1、小说集《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是基本是同一类型的常识分子。他们都是新常识分子,同意了民主主义、个性解放等西方近现代思潮影响。
2、涓生为自己爱的权利而勇敢奋斗;魏连殳让人说成是一个可怕的新党,常在报刊上发些没顾忌的议论;吕纬甫年轻时敏捷精悍认真,敢于在小城封建迷信思想深重的环境中破坏神像。但他们的反抗都以失败告终。

失败是什么原因有两个方面:中国社会黑暗权势的强大,封建传统思想和习惯力量的根深蒂固,因此觉醒者遭到的压迫是深重的。

觉醒者自己的思想局限性和性格弱点。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进行反抗的思想基础是个性主义。这类觉醒者在强大的旧权势压迫下,表现源于私卑怯、动摇妥协、消沉颓废。涓生在爱的小舟遭到社会黑风恶浪时,觉得非常重要的是救源于己,视子君为累赘,终于丢弃子君而导致悲剧。吕纬甫敏捷精悍认真变成目前的敷敷衍衍,模模糊糊。魏连殳以躬行所恶来报复社会、世俗的压迫、冷遇,却陷入更深的精神孤独和痛苦的境地,以自戕式的毁灭宣告了我们的失败。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中国近代新常识分子形象及其悲剧,提出了小资产阶级常识分子的道路问题,表明了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是小资产阶级的正确道路,应别寻新路。

剖析评价《呐喊》《彷徨》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1、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

1、题材:鲁迅从启蒙主义的文学观念出发,本着为生活和改良生活的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和常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要紧题材。

2、眼光:鲁迅在察看和表现他的小说的主人公时,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这就是他一直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的精神的痛苦。

3、小说模式:看/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

2、格式的特别创作新形式的先锋

1、试验性 借鉴西方小说的形式, 独立创造打造起来。

2、多样性 日记体、手记体、传记体、倒叙体、对话体等。

3、语言风格 追求表达含蓄、节制、简洁、凝练。

剖析评价《呐喊》《彷徨》的艺术特点

艺术特点1、1、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办法,人物形象具备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很个性化。
2、白描手法,采取画双眼和勾灵魂的办法。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点性格特征点的各种特点进行描写。如祥林嫂和子君的神态和双眼、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孔乙己的长衫。挖掘和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写幻觉、潜意识等,深入揭示人物的灵魂。人物语言简洁传神,高度个性化。

艺术特点2、艺术多姿多彩。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客观的叙事之中为主要特点,但也常有诗意的抒情和以抒情手法为主的作品。主如果以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刻画性格,但也不乏对人物心理、幻想等的描写和以心理刻画见长。基本上是悲剧的结局,但在悲剧中常融进幽默夸张的悲剧原因,形成悲喜剧交融的特点,并有以讽刺手法为主的喜剧作品。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为主,但也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成分。

艺术特点3、注意典型环境的勾勒和环境、氛围的渲染,浓郁的浙东地方风光和民俗民情,使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最早的乡土文学。

艺术特点4、结构形式多姿多彩。小说多截取生活的横断面,以一个或几个生活场景、片段连缀而成;或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顺序为主,也有倒叙;多为单线进步,也有两条线索的交叉叠合;体式有日记体、随笔体、章回体、速写等多种;

艺术特点5、以口语为基础,吸取有生命的古时候语言,具备简洁、生动的特征。

剖析《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要紧地位

《呐喊》《彷徨》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光辉传统,表目前:

1、思想方面:它以直面惨淡的生活,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现实主义精神,如实描写,深入地状写了社会的所有丑恶、罪恶和病根。因为作者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因而作品对封建性旧社会的暴露批判,异常深刻,达到过去的文学所没达到的思想境界。作品渗透着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品凝聚着作者对农民、妇女、常识分子问题的考虑,对人民解放和社会改革道路的执着探求。作品从思想革命的角度,侧重描写和揭示封建思想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奴役和毒害,暴露和解剖民族病态心理,期望中国人民摆脱封建传统思想束缚,改革国民劣根性。

2、《呐喊》《彷徨》的要紧地位还表目前艺术上的杰出收获。作者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发展了多中创作办法的源头,改革了中国简短小说的结构形式。

剖析鲁迅杂文的思想特点

鲁迅杂文以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为主要思想内容,由此构成鲁迅杂文的两个思想特点:

1、批判性。对封建旧文明旧道德的批判,如《大家目前如何做爸爸》《我之节烈观》中批判封建父权、夫权、三八节烈观等等。后期杂文增加了批判资本主义文明,半殖民地都市等方面的内容。暴露和批判国民劣根性,对卑怯、守旧等国民性作了深刻的分析。社会批评的内容更为广泛,如对社会的所有黑暗,统治者的凶残,帝国主义的罪行等都予以猛烈抨击。这种批判,具备战斗的现实意义。

2、深刻性。鲁迅的杂文对各种问题的论述,都极其深刻,富有辨证哲理。如《灯下漫笔》中揭露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年代和想做奴隶而不能的年代的循环,这从人民的社会地位和心理对中国历史所做出的本质性论断,是何等的深刻。《拿来主义》中批判封建闭关主义,论述国家民族应付世界采取开放态度,与开放的意义和办法,见解精辟。

剖析鲁迅后期杂文的思想特征

鲁迅后期杂文在思想内容上的特征:

1、政治斗争和时评的文字增多了。杂文广泛揭露批判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罪行。2、对旧中国社会、文明进行了更广泛的批判,对帝国主义奴化思想和半殖民地都市种种

病态心理现象也予以深刻分析。

3、后期杂文更为深刻有力,表目前:把历史批判和现实批判相结合。批判现实时,深挖坏种祖坟,批判封建历史时,紧密结合现实斗争,如《病后杂谈》等。辨证剖析各种问题。能运用阶级看法剖析问题。如作者后期能运用阶级剖析揭示国民性在不同阶级阶层身上的不同表现,与国民劣根性形成的社会缘由,并对比民族性优点作了开掘和发扬。

4、后期杂文表现出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如《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纪念左联五烈士。

剖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鲁迅杂文具备非常高的艺术性

1、形象性

1、擅长以比喻和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论述抽象的道理,使说理形象化,把逻辑性和形象性和谐统一。如《拿来主义》中以大宅子比喻中外文化遗产,以人参、鸦片比喻精华、糟粕,形象的说明了对文化遗产要批判继承。

2、创造了种类形象,如叭儿狗、蚊子等种类形象,概括了社会上某一类人群的某种常见性特点,用比喻、白描等办法创造出来,简练传神。种类形象具备典型力量。

2、抒情性。鲁迅强调作家应当有分明的是非和热烈的爱憎,像《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情文并茂,情感浓烈。

3、把社会上公然的、容易见到的、不以为奇的,但却不合理事物,加以精练、夸张予以辛辣的讽刺。

4、杂文文体多样,有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等。其风格也多姿多彩。结构严谨论证严密;三言两语,尖锐锋利。但多样而又统一,作为鲁迅杂文主要风格的,是切实锋利,精练泼辣,似匕首投枪。

5、语言鲜明生动、机智幽默,常有包括深刻哲理的警句。好使反语,常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充满幽默感。

简析《故事新编》中的古人形象

小说塑造了各类古人形象:古时候神话传闻中的英雄形象,如 《补天》中的女娲,《奔月》中的后羿。历史是上中国的脊梁,如《理水》中的大禹,《非攻》中的墨子。复仇英雄形象,如《铸剑》中的复仇英雄眉间尺和宴之敖。讽刺性的人物,如《出关》的老子,《起死》中庄子。

简析《故事新编》的艺术特征

1、取一点因由,随便点染,即作品中的要紧人物和要紧事件,都有文献可考,但又不受文献束缚,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如《铸剑》原文献只简略记叙复仇故事,鲁迅则着重于性格刻画,这是源于作家在文献基础上的想象和加工,从而创造了一个有性格进步过程的真实前凸后翘而又富有浪漫色彩的复仇者形象。

2、《故事新编》的创作办法,有现实主义、也有浪漫主义。如《铸剑》是一波漫主义之作,其中虽有现实主义的描写,但作为主要倾向的,是以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情节等手法,塑造了眉间尺和宴之敖两个复仇者形象。

3、古今交融的艺术特点。以古人古事为情节为主,但也掺进了一部分现代生活内容。如《补天》中女娲腿间的古衣冠的小老公,《理水》中的文化山上的学者等。这类现实生活内容,暴露和讽刺了现实的种种黑暗面,增强了作品的战斗性。作者还常使这类人物说些现代语,如时装表演、莎士比亚等。

简析《野草》的思想内容

1、《野草》的较多篇什,虽然流露出彷徨、苦闷等情绪,但着重表现的是黑暗重压下的战斗、追求、牺牲精神。如《秋夜》中枣树的韧性战斗精神,正是鲁迅精神的富有诗意的形象表现。《如此的战士》中战斗看上去英勇而悲怆。战士面对无物之阵如此的绝望的抗战反映了鲁迅的思想矛盾,也更体现了鲁迅的清醒执着,永不停息战斗的坚韧意志。《过客》中反映了在生活长途中战斗、探索的艰苦和矛盾,但不停顿地向前走,对旧社会绝无留恋的态度。

2、《野草》重点在袒露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彷徨,展示了理想与现实、光明与黑暗、期望与绝望等等痛苦而激烈的内心矛盾,更显示了鲁迅严于解剖我们的精神。如《影的告别》中彷徨于阴暗之间的回环反复的语句,传达出内心斗争的深刻。《期望》期望与绝望的激烈矛盾。《墓碣文》自我解剖艰难痛苦。

3、以辛辣的讽刺针砭圆滑的处世哲学、无聊的围观等病态心理与黑暗丑恶的社会世态,或以沉痛的笔刻画群众的冷漠麻木。

简析《野草》的艺术特点

1、《野草》的多数篇什在艺术上使用象征主义的办法,以创造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感受。例:人物如过客;自然景物如天空、枣树都是象征性形象。作品中的故事也都具备象征性形象。
2、艺术构思奇特,写梦境的作品有9篇,创造了很多非现实性的形象和境界:如影和人的告别。
3、《野草》的艺术境界奇幻、神秘,但表现的是现实性的内容。
4、《野草》的语言精致形象,饱含诗情,具备音乐美、绘画美的特征。

简析《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思想内容:描叙了作者从童年到壮年时期的某些生活片段,具备传记意义。勾勒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副副世态图和风俗画。贯穿全书的,是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和对封建教育、道德、顽固派的批判。展示了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某些历史真实,揭示了极为深刻的历史教训。

艺术特点:十分注意人物刻画。作者运用白描和画双眼的办法,创造了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范爱农》中的范爱农。文体不非常一致。如《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三篇夹叙夹议,描述往事也批判现实穿插交织,有较多的杂文笔法。《藤野先生》《范爱农》重在写人。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以深沉的感情记事怀人,以白描和画双眼的办法刻画人物,在往事追叙中闪耀着社会批判的锋芒。

简析《朝花夕拾》的人物形象

1、作为叙事散文,十分注意人物刻画,特别是写人散文。人物性格鲜明,如长母亲朴质、愚昧,范爱农耿直古怪,藤野先生严谨认真。

2、刻画人物办法有:运用白描和画双眼的办法。如范爱农眼球白多黑少。如实描写,如写藤野先生衣着粗心等。饱含感情,常有凝练的抒情文字。

3、全书贯穿的人物形象是我作者自己。我从充满童心的孩提年代,到身受封建父母制迫害而萌发不听话思想,离家出走,成为爱国年轻人等。既具备传记意义,又因注意性格刻画,我又是个十分成功的艺术形象。

我已知道,立即报名
AD位1

相关推荐

法相千变,形形色色,近在眼前人不识是什么生肖,精准解释落实

传统文化

高山仰止,可望难即,满天神佛何处觅指是什么生肖,精准解答精准落实

传统文化

何处飞来鸿双影代表最佳生肖,解释词语落实释义

传统文化

”无可非难”指最佳生肖,释义词语落实解释

传统文化

一言之词五可中,码有码路三四条的最佳生肖什么,解释释义落实词语

传统文化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2019年自学考试《水产繁殖育苗技术》专项复习题:填空题

下一篇:2019年自学考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章节习题大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