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2篇【精选】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
在朋友的推荐下,一起开始读书,这是我第一次写读后感,读书对我来说已经很陌生了,大概有20多年没有读过书了。
为什么要选择读书呢,去年和朋友聊天时,他对我说读书很重要,我知道读书好处很多,但种种原因,应该是种种借口,没去读书,可能现在人都太忙了,忙生活、忙工作、忙孩子、忙还车贷房贷,稍有点空闲时间,就被各种兴趣app占去了,哪里有时间读书呢?
现在想想,那些都是借口,做一件事要看你想不想去做,你不想去做,会有一万个理由去推辞,去找借口,就像我去年戒烟的时候,我想明白了为什么要去戒烟,当天就把抽了25年的烟戒掉了,到现在快一年了再没抽过,就是我想明白了或者说意识到了继续抽烟的后果,所以去做戒烟这件事的时候,就容易多了,现在当我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之后,选择开始读书。
前天决定和朋友一起每天读书,为什么做这个决定?最近感觉有点压力大,每天都是焦虑、熬夜、失眠的状态,我意识到这是一种病态,我想去改变,却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直到前两天,朋友介绍我一起读书,我突然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的输入知识才能改变自己,或许也能改变更多身边的人。于是几个爱读书的小伙伴就开启了我们读书之路。
读的第一本书就是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刚开始读,感觉自己的嘴笨的像上锈了一样,读的很不通顺,好在三个人一起读,就感觉好多了,若是我自己读,恐怕坚持不下来,弄不好就半途而废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三个人一人读一个角色,说来也巧,我读的角色就是那只心理受伤不轻的蛤蟆先生,刚开始读,还没感觉什么,读了几段,蛤蟆先生的第一句话触动了我,“抱歉了,可我现在整个人都不太好”,就是这句话让我莫名其妙的进入了蛤蟆先生的角色,这不就是现在的我吗?最近我自己的状态就不是很好,特别能理解蛤蟆说的这句话,而且读的时候心里说不出来是难受、理解、还是同情,应该是身同感受吧。我特别能感觉到蛤蟆先生那种失落的感觉,他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不好的状态,不想被别人瞧不起,总想证明自己能行,但他自己又清楚自己的脆弱,这种感觉真是太不好了,所以朋友来看他时,他才会说出“整个人都不太好”这句话来。
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快乐的外表,未必是真实的,有可能为了更好的迎合这个世界,为了照顾家人、朋友、同事的感受,我们有时会做出一些与自己并不相符的行为,说难听点,其实就是在演戏,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感受吧,至少我是的,但这只有自己知道。
好在蛤蟆先生有几个要好的朋友,虽然这几个朋友做事让蛤蟆有些不爽,但他们都是心直口快的朋友,率真的朋友,率真到毫无顾忌的对朋友进行贬损,如果换做是他们病了,有可能状态比蛤蟆更糟,所以有时候,我们去帮助朋友的时候,要学会换位思考,多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
人生很多时候,靠自己是无法完成自我救赎的,对于蛤蟆来说,有几个这样的朋友,真的是太幸运了,想想现实生活中,你身边有几个这样的好朋友?当你身处困境,有几个能理解你、帮助你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呢?其实有一个这样的朋友就知足了。
蛤蟆先生的朋友们建议他去看心理咨询师,他们意识到蛤蟆现在状态不好解决,于是带他去见心理咨询师苍鹭。我感觉蛤蟆是不想辜负朋友们的好心才去见心理咨询师的',这和现实中的我们一样,因为父母和朋友为自己好而去接受教育和工作,其实这时候我们要自己鼓励自己,主动自救,这样才有用,才能解决问题。
心理咨询师苍鹭一个资深的心理学专家,苍鹭的解决方式,蛤蟆不是很理解,苍鹭所用的方式和方法,是想让蛤蟆知道,出问题的是他自己,他要主动参与进来,主动站出来面对,这才能解决最根本的问题,而不是别人帮他解决问题,虽然前面蛤蟆先生很恼火,但在咨询师苍鹭的启发之下,蛤蟆先生从因为朋友被迫而来,转变成自己想要咨询,这说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只有自己主动参与,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蛤蟆先生从被动变成主动,这是好的开始,这一点来说,除了他自己谁也帮不了他,现实生活中,我们想要摆脱真正的痛苦,这需要我们自己想明白,自己走出来,自己去改变,他人只是引导和帮助,就像之前说我戒烟的事,我自己想明白了这件事,就戒掉了,而且很轻松,如果我自己想不明白,别人和我说的再多,再有理,我可能也做不到,吸烟有害健康这几个字,每个吸烟的人天天都能看见吧,是我们自己选择了不去改变。
不单是我,现在很多人都有蛤蟆先生这种不好的状态,这是一种病态,不论成年人还是孩子,只不过每个人心底知道自己的病态,却不愿意承认,或许是不想让身边的亲人朋友们担心,不想让人觉察到自己的病态,于是故作淡定,时间久了焦虑来了、烦躁来了、脾气来了、易怒来了、埋怨来了、孤僻自大等等都来了,这是必然的,因为病因从未解决,你自己并没有主动想去解决病因,这就是问题所在。
和蛤蟆先生一样,阳光照不进心里那种感觉,一定很不好,平时看似表现很正常的人,可能内心正承受着无法释放的巨大压力,到了一定程度有可能会表现歇斯底里或一些极端行为,比如有时会听到一些孩子自残的相关新闻,而老师和家长在采访镜头里总会说“孩子平时挺乖巧挺懂事的,想不通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事”。
很敬佩本书中的心理咨询师苍鹭先生的智慧,现实中他一定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一定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咨询师,他清楚的知道要解决蛤蟆先生的病状,还要蛤蟆自己参与进来,蛤蟆通过苍鹭的引导,配合回忆小时候的事情,并找到了他的病因所在:“儿童自我状态”。
什么叫“儿童自我状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三种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这个儿童自我状态又分为两种: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和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拥有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的人常常表现为听话、服从、讨好、友爱、内心常常充满自责、担心、焦虑;而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的人往往表现为活泼、冲动、天真、自发行动、贪玩、爱憎分明等,像儿童一样追求快感并充分表达自我感情。书读到这,我才明白原来我和蛤蟆先生一样,属于这种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
蛤蟆先生一开始觉得苍鹭咨询师什么都没做,问了一堆问题,没有给出解决方案,还说他幼稚,有些恼火,但心理医生就是要病人意识到自己的病因,再去引导病人自己去解决和改善。我想了想,我自己也是这样,自我觉察到一些问题时总是逃避,不去解决,因为自我剖析这个过程本来就很痛苦并且艰难,那么时间久了,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蛤蟆先生也是如此,虽然他身边的朋友对他很好,但是蛤蟆总是进入到儿童自我状态,尤其和父母型自我状态的朋友更是没法沟通,总感觉自己的位置很低,更像个孩子,蛤蟆先生更愿意主动和心理咨询师沟通,或者说是主动寻找自己的问题所在,我想他现在一定是很想解决自己的问题了。
读到这里,我也想起了我的童年,我小时候不愿意听到父母和长辈的唠叨、指责、讽刺,这也养成了我的叛逆心理,父母无心的“坏话”往往会跟随孩子一辈子,哪怕孩子长大后也摆脱不了这些深刻印象,因为这些东西是埋在孩子心灵最隐秘角落里的,无形中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准则,希望家长们能重视起来,儿童时代对一个人的影响太深刻了,也是永久的,像书中的蛤蟆先生一样,如果他的朋友们没有带他去见心理咨询师,或许他会终其一生为他的童年经历买单,为童年而活,这将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就好比孩子原本是一张白纸,后面人生的经历就好像是书中说的三原色,在这张纸上添加各式各样的色彩。
今天写这篇读后感,刚刚读到这本书的第九章,写着写着就想到了我自己,想到了自己小时候,也想到了我儿子小时候,后悔自己没有早点意识到这些道理,现在我儿子已经上高中了,还好不算太晚,以后我应该懂得如何跟他沟通了,他小时候我总凶他骂他,嫌他写作业慢、嫌他学习不认真、嫌他考试成绩不好,现在我后悔了,特别后悔,这对我儿子心灵的伤害该有多大,只有我自己才知道我曾经对他说了些什么,如果我当时能意识到这些,如果当时我读了这本书,可现实中没有如果,那些总埋怨自己孩子这不好那不好的家长该思考一下了。
小孩子是值得欣赏的,他们咧着大嘴笑也好,哇哇大哭也好,开心的蹦跳也好,这些都是淋漓畅快的,他们现在是单纯的,早晚有一天,孩子们会面对复杂的世界,会经历我们成年人不愿经历的事情,那个时候,孩子们才会变得更聪明,更成熟。
读完全书还会分享,第一次写读后感,看到的朋友给点鼓励,给点意见。希望我们都像蛤蟆先生一样,变得越来越好。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2
作者通过蛤蟆先生和心理医生苍鹭的十次对话,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读者呈现了一场心理学盛宴。作者细腻、优美的文字总是让我不知不觉代入到书中心理咨询的场景。每次想到自己也曾发生过与书中类似的情景,而用错误的方式去解决时,总是让我后背发凉!懊恼的是自己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庆幸的是为时不晚,只要纠正一切都还来得及。比如,书中提到蛤蟆先生哭泣的时候,他的父亲总是要求他停止哭泣,不然就会对他发怒!这和我经历过的情形简直一模一样,只是我扮演的是那个霸道的父亲而已!
记得在我家大宝小时候委屈哭泣的时候,我总是声色俱厉的跟他说“不要哭,男孩子哭哭啼啼像个什么样!”而现在,我非常清楚,悲伤是人的一种本能,哭泣只是展示悲伤的一种外在形式而已。当孩子感到伤心或者委屈时,通过哭泣释放负面的情绪,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反而那种想哭不能哭的情绪积压会给孩子心灵的成长造成永久的伤害。
所以,现在当大宝或小宝哭泣的时候,我会调整自己的情绪,用平和的语气跟孩子们说“崽崽,你想哭你就哭吧”。我会呆在旁边陪着他们,顺便递上一片纸巾给他们擦眼泪;有时也会顺手给他们一个拥抱。然后,轻声的问他们“你有什么委屈或者不开心的事情,都可以跟爸爸说,爸爸会一直陪着你”。我突然发现,当我做完这些动作后,他们或者会跟我倾诉,或者很快就会自我调整状态,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以上的故事为引言, 以下是本书核心内容的归纳和总结,如果用1234进行归纳总结,本书可以归纳为:一点核心思想,两个思维方式,三种人生状态,四类人生坐标。
一、一点核心思想――自我改变
全书的核心思想都在谈论“自我改变”。但是要想真正实现自我改变的前提条件――“发现问题并自愿做出改变”。没人能强迫别人做出改变,就像你永远也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一样。比如:在书中,蛤蟆先生第一次被朋友们怂恿去看心理咨询的时候,心理医生苍鹭说了这么一段话“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所以这就意味着,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合作”。所以说只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存在问题并自愿做出改变的人才能真正改变!
二、两个思维方式――感性和理性
感性思维是指以情绪化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而理性思维是指在面对问题时,我们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我们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同样重要,并不存在哪种思维更重要,关键的是在面对不同类型的问题时,能够采取正确的思维方式处理。过于感性的人就会显得有点“孩子气”或者“意气用事”;而过于理性的人就容易让人感到“不近人情”或者“冷血”。只有综合运用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并能结合实际情况实现有效思维方式切换的人才能做出更正确的决定。
三、三种人生状态――儿童状态、父母状态和成人状态
儿童状态、父母状态和成人状态三位一体,代表了人格的结构。
① 儿童状态:分为自然型儿童状态和适应型儿童状态。婴幼儿自一出生开始,就具备“快乐”、“悲伤”、“愤怒”和“恐惧”四种原始本能情感。处于这类状态的人称为自然型儿童状态。而当婴幼儿慢慢接触这个世界,发现自己一直处于父母的控制之下而无法逃离时,为了适应自己的父母,就会慢慢演化出“依赖”、“顺从”、“取悦”和“道歉”的行为方式。而处于这类状态的人称为适应型儿童状态。
现在我们知道:婴儿在刚出生时,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正因为这样,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具体的情形和场景因人而异。”
② 父母状态:分为挑剔型父母状态和养育型父母状态。“处于“父母状态”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父母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人,因此对我们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这些价值观来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处于挑剔型父母状态的人会表现出“批评”、“谴责”、“严厉”、“霸道”等等特点;而处于养育型父母状态的人会表现出“我都是为你好”、“我比你更心疼”等等特点。
③ 成人状态:“成人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情绪所围困。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
那么是不是说,这个“成人状态”比其他两个状态更重要?其实并不是这样。在成功的人生里,这三种状态都是必需的。它们已经演化了千百年,所以每一种状态肯定都很重要,都对生存有价值。不过,我们可以说的是“成人状态”有它的特殊重要性。因为只有在“成人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在“儿童状态”时,你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好的坏的都有。你会再现过去的情形,再次体验过去的情绪,可你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同样的道理,当你处在“父母状态”时,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
不管是哪种,你都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这种确信无疑的状态,就没法给新知识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旧的思想主宰着你,这就是为什么单靠争论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只会让人更固执己见。所以只有处在“成人状态”时,你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行为,或者倾听别人对你的看法而不马上驳斥,当然这一点很难做到。
四、四类人生坐标
当我们用两个问题就可以划分出人生的四个坐标。第一个问题是“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第二个问题是“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如果将答案“好”或者“不好”与“你”或者“我”进行组合,这两个问题会将我们的人生坐标分为四类情形:
(1) 你好,我不好;处在“你好,我不好”人生坐标的人,总是会扮演那个卑躬屈膝的角色或者自责,并且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希望能得到对方谅解。
(2) 我好,你不好;处在“我好,你不好”人生坐标的人,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他们会证明别人根本上都是无能而不可信的,接下来,他们会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己任。处在这个坐标上的人都处在“父母状态”,而且大都处在“挑剔型父母状态”。这些人动不动就指责,焦虑得随时会发脾气,还想用不可能达到的标准来评判别人。当然了,有时候他们会摆出“养育型父母”的姿态,说些诸如‘我比你更心痛’或‘我是为你好’之类的话,但大部分人都能听出这是虚情假意。
(3)我不好,你也不好;处在“我不好,你也不好”人生坐标的人,会觉得整个世界都是灰暗的,一方面时常自责,另一方面又经常对别人“横眉冷眼”、“百般挑剔”。
(4)我好,你也好。处在“我好,你也好”人生坐标的人,其实是一种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你觉得自己是好的,也相信别人是好的,那就得靠行为和态度持续地对自己和别人展示出来。它非常接近于人本主义的信条:信自己,信他人,而不一定非要信神或超自然。
总结:
① 无论何时,只要我们的情绪真正获得理解,就能有成长的机会。这就是真正在实践中学习。自出生开始,我们便是以这种方式学习任何一种重要的东西,情商的学习也是类似。
② 情商真正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是理解你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且还能掌控它。高情商的人,概括而言:他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③ 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即所谓的“共情”能力,但也许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情感智力能让我们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我们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
④ 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独立的人时刻守护新发现的自主权,如同一个曾被殖民的国家重获自由一样。而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我们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以上是我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