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设计 > 政治教案设计 >

高一政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精选2篇)

网友分享 139780

分享

高一政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精选2篇)

高一政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篇1

  2003-11-10 No.1教育资源网 浏览选项: 颜色 默认 灰度 橄榄色 绿色 蓝色 褐色 红色 本文已被浏览 11 次

  第一课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教案示例

  导入  新课

  我们知道,一个企业,就其人员构成而言,除了有经营者外,还有众多的劳动者。与引同时,无数的企业分属于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产业又构成了国民经济体系。关于企业和经营者的知识我们已经在第三课学习过,而对于产业和劳动者的知识却很少。例如:国民经济体系具体由哪些产业组成?各个产业的内涵、地位、作用以及各产业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又如:作为21世纪的劳动者,依法应享有哪些权利,履行哪些义务?如何就业?如何订立劳动合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及建立的意义何在?我们作为未来的劳动者,应有必要的相关知识储备。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讨。

  讲授新课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板书)

  在具体了解了各个产业的知识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有关产业划分等问题。

  (一)三大产业的划分、比重(板书)

  1、三大产业的划分(板书)

  三大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提问]人类社会三次社会大分工的时间和内容是什么呢?

  生:(回答略)

  师(总结):第一次,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第二次,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第三次,商业的出现和发展。

  其中,手工业是今天现代工业的前身。经营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现代工业)代替了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到现代工业。

  伴随着工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来越细密,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在二战后发展为独立的产业部门――即第三产业。

  由此可见,三大产业是按照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种行业的性质划分的。在我国,1985年国家统计局参照国外三大产业的分类方法,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对三大产业划分如下:(见书第98页图)

  2、三大产业的比重(板书)

  (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板书)

  师:请同学们阅读P98第3段,填写下表。

  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内生产总值(GDP)

  相同点

  计算时间

  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

  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

  计算内容

  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

  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

  不同点

  表现形式

  货 币

  货 币

  计算范围

  本国常住居民为标准

  国界限标准(在领土范围内)

  (2)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都是综合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板书)

  例如,据世界银行测算:1997年我国人均GDP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25%,高收入国家的3%,美国的2。5%,韩国的7%。1998年,GDP达到79553亿元,约全9608亿美元,列世界第七位,人均GDP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偏下国家。1997年,中国人均GNP734美元,2000年有望接近1000美元,由此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发展状况,通常可用它们在GNP和GDP中的比重来表示。请大家看P97的图表〈三大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示意图〉:这张图表反映了我国三大产业在1991年和1996年在GDP中的比重变化情况。由于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所以,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三大产业的关系。具体来说,正如所说的:“处理好一、二、三产业的关系,既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下面我们就具体来讲我国的第一产业农业的相关知识。

  (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板书)

  1、农业的基本含义(板书)

  (1)农业的概念(板书)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生产是人类一切生产活动的起点,没有农业,就不会有其他产业,可见农业地位之重要。要深刻体会农业的基础地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农业。

  师:请大家阅读课本,思考一下,什么是农业?

  生:(回答略)

  师:从书上的介绍来看,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机能,采取人工培育和养殖的办法,以取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发现,农业不仅指种植业,还包括养殖业等,因此,农业的含义有广狭义之分。

  (2)农业有广狭义之分(板书)

  师:狭义农业是专指种植业,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而广义的农业不仅包括种植业,还包括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板书)

  (1)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看农业的基础地位(板书)

  请同学们看以下投影片中所展示的材料,思考这两组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我国13多亿人口中,有9亿在农村,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70%以上,我国城乡居民的全部生活资料消费中,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大约占65%左右,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占整个轻工业总产值的70%,农村商品零售总额约占全社会商品商品零售总额的60%,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额占国家出口总额的40%以上。

  生:(讨论,回答略)

  师:以上材料说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中央历来重视农业的发展。下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农业的基础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讨论,回答略)

  师:第一,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古语讲:“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一个人只有满足了基础的生存需要――“吃”,才谈得上其他;一个国家有了足够的粮食供应,才谈得上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而这一切都必须由农业直接或间接提供。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是农业生产养育了人类自身”。否则,人心不稳,社会不安,国家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农业发挥着不右忽视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农业为我国13亿多人口提供食物和其他消费品这一事实。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奠定了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基础。课本P99给我们列举了大量事实,说明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重要意义。

  中国农业生产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用占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并为在全世界范围内消除饥饿与贫困作出了重大贡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解决13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无农不稳,无粮则乱。我们应始终把农业放在首位,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农业的首位。

  第二,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农业生产是人类开始生产活动的起点。没有农业提供的必要消费品,就无法使劳动力得以生存,更谈不上发展;没有农业这一基础产业的存在,就不会有工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等其他部门。这主要表现为四方面。

  其一,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我国工业原材料的40%、轻工业原料的70%来自农业。

  其二、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

  农村的富裕,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工业消费品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品市场。家用机械类生产资料,全部销往农村。汽车、彩电、冰箱、电话等生产资料,大量销往农村。据统计,我国轻工业产品中,有2/3销售在农村。

  其三,农业是国家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这主要是靠农业税和出口农产品创汇。

  其四,农业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

  虽然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工业品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但由于我国生产力不很发达,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仍占重要地位。

  第三、农业是支撑整个国家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经济方面――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社会方面――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政治方面――是国家自立的基础

  我们可以这样说:“农业兴,各行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安,天下安。”可见农业之重要。但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仍较落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如果得不一加强,它将很难支撑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

  (2)从农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制约着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看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看一看我国农业发展的滞后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回答略)

  师(总结):第一是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就绪还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

  第二是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这一点很严峻,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第三是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生产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

  3、发展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农科教结合,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板书)

  当代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经济增长主要靠科学技术,加之我国资源相对匮乏,农业形势严峻,任务艰巨,要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必须走农科教结合,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那么,什么是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呢?

  (1)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含义(板书)

  所谓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际上是将农业生产从原来追求产品数量为主,转变到高产、优质并重和提高效益上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核心,就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所谓粗放型经营,就是指社会再生产中单纯依靠增加资金和人力、物力的投入量,来实现提高产量和产值的生产经营方式。集约型经营,则主要是依靠技术改革,实现现代化、科学化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粗放型增长是造成我国农业被动和落后的重要根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我国农业增长方式必须完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2)如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板书)

  邓小平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他指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正确道路。

  第一,要依靠党的政策。政策,主要是解决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问题。要长期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同时,要制定有利于农民的政策,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使广大农民从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和工作中得到实惠,以继续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政策稳,人心才能稳,农业才能稳”。

  第二,关键是靠农业科技。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提高要靠科技,降低消耗,提高效益也要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依然要靠教育。只有把农业、科技、教育三者结合,才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第三、要注意增加农业收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多渠道增加投入,资金投入的重点是用于加强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发展林业和畜牧业、水产业、促进农业科技的研究推广。物质投入则主要是扩大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

  第四,必须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将我国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的前提。

  在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走“以工补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4、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板书)

  (1)乡镇企业的含义(板书)

  乡镇企业 开办者:农村中乡镇、村、民(农民个人或联合) 所有制形式:各类型的合作企业、个体企业、股份合作制。

  (2)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板书)

  师:乡镇企业为国家和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同时也为农民增加收入找到了一条很好的致富路。

  第一、乡镇企业肩负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任。农业现代化包括运用现代农业技术,使用现代农业机械,提高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这一切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这一切要靠农业自身和国家,都不现实,乡镇企业却承担了这一任务。

  第二、乡镇企业肩负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任。农民在乡镇企业生产,做到“离土不离乡”,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减轻了城市的压力,促进了社会稳定。

  第三,乡镇企业肩负着实现农民小康水平的重任。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发展乡镇企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尽管在技术改造、降低物耗、治理污染、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仍面临着不少问题,但发展乡镇企业确是繁荣我国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围绕着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一个问题是三大产业的划分、比重及关系,由此我们了解了我国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指农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所有行业的总称;三大产业是按照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行业的性质划分的;三大产业水平和劳务成果可通过它们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反映出来;

  第二个问题是探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由此我们明确了农业的基本含义,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具体体现(其中包括我国农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发展我国农业必须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以及我国乡镇企业在我国农村经济中所处的重要支柱地位。从而加深了我们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

  课后作业 

  结合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农业”部分的知识,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分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板书设计 

  第四课 产业和劳动者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一)三大产业的划分、比重

  1、三大产业的划分

  2、三大产业的比重

  (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2)都是综合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

  (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的基本含义

  (1)农业的概念

  (2)农业有广狭义之分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3、发展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农科教结合,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1)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含义

  (2)如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4、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1)乡镇企业的含义

  (2)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高一政治―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篇2

  2003-11-10 No.1教育资源网 浏览选项: 颜色 默认 灰度 橄榄色 绿色 蓝色 褐色 红色 本文已被浏览 11 次

  第一课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教案示例

  导入  新课

  我们知道,一个企业,就其人员构成而言,除了有经营者外,还有众多的劳动者。与引同时,无数的企业分属于不同的产业,不同的产业又构成了国民经济体系。关于企业和经营者的知识我们已经在第三课学习过,而对于产业和劳动者的知识却很少。例如:国民经济体系具体由哪些产业组成?各个产业的内涵、地位、作用以及各产业间的相互关系如何?又如:作为21世纪的劳动者,依法应享有哪些权利,履行哪些义务?如何就业?如何订立劳动合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及建立的意义何在?我们作为未来的劳动者,应有必要的相关知识储备。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讨。

  讲授新课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板书)

  在具体了解了各个产业的知识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有关产业划分等问题。

  (一)三大产业的划分、比重(板书)

  1、三大产业的划分(板书)

  三大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提问]人类社会三次社会大分工的时间和内容是什么呢?

  生:(回答略)

  师(总结):第一次,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第二次,手工业同农业的分离;第三次,商业的出现和发展。

  其中,手工业是今天现代工业的前身。经营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现代工业)代替了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到现代工业。

  伴随着工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来越细密,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行业在二战后发展为独立的产业部门――即第三产业。

  由此可见,三大产业是按照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种行业的性质划分的。在我国,1985年国家统计局参照国外三大产业的分类方法,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对三大产业划分如下:(见书第98页图)

  2、三大产业的比重(板书)

  (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板书)

  师:请同学们阅读P98第3段,填写下表。

  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内生产总值(GDP)

  相同点

  计算时间

  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

  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

  计算内容

  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

  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

  不同点

  表现形式

  货 币

  货 币

  计算范围

  本国常住居民为标准

  国界限标准(在领土范围内)

  (2)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都是综合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板书)

  例如,据世界银行测算:1997年我国人均GDP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25%,高收入国家的3%,美国的2。5%,韩国的7%。1998年,GDP达到79553亿元,约全9608亿美元,列世界第七位,人均GDP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偏下国家。1997年,中国人均GNP734美元,2000年有望接近1000美元,由此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发展状况,通常可用它们在GNP和GDP中的比重来表示。请大家看P97的图表〈三大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示意图〉:这张图表反映了我国三大产业在1991年和1996年在GDP中的比重变化情况。由于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所以,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三大产业的关系。具体来说,正如所说的:“处理好一、二、三产业的关系,既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下面我们就具体来讲我国的第一产业农业的相关知识。

  (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板书)

  1、农业的基本含义(板书)

  (1)农业的概念(板书)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生产是人类一切生产活动的起点,没有农业,就不会有其他产业,可见农业地位之重要。要深刻体会农业的基础地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农业。

  师:请大家阅读课本,思考一下,什么是农业?

  生:(回答略)

  师:从书上的介绍来看,农业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机能,采取人工培育和养殖的办法,以取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发现,农业不仅指种植业,还包括养殖业等,因此,农业的含义有广狭义之分。

  (2)农业有广狭义之分(板书)

  师:狭义农业是专指种植业,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而广义的农业不仅包括种植业,还包括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板书)

  (1)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看农业的基础地位(板书)

  请同学们看以下投影片中所展示的材料,思考这两组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我国13多亿人口中,有9亿在农村,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70%以上,我国城乡居民的全部生活资料消费中,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大约占65%左右,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占整个轻工业总产值的70%,农村商品零售总额约占全社会商品商品零售总额的60%,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额占国家出口总额的40%以上。

  生:(讨论,回答略)

  师:以上材料说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中央历来重视农业的发展。下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农业的基础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讨论,回答略)

  师:第一,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古语讲:“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一个人只有满足了基础的生存需要――“吃”,才谈得上其他;一个国家有了足够的粮食供应,才谈得上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而这一切都必须由农业直接或间接提供。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是农业生产养育了人类自身”。否则,人心不稳,社会不安,国家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农业发挥着不右忽视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农业为我国13亿多人口提供食物和其他消费品这一事实。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奠定了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基础。课本P99给我们列举了大量事实,说明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成就和重要意义。

  中国农业生产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用占世界7%的耕地,解决了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并为在全世界范围内消除饥饿与贫困作出了重大贡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解决13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无农不稳,无粮则乱。我们应始终把农业放在首位,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农业的首位。

  第二,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农业生产是人类开始生产活动的起点。没有农业提供的必要消费品,就无法使劳动力得以生存,更谈不上发展;没有农业这一基础产业的存在,就不会有工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等其他部门。这主要表现为四方面。

  其一,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我国工业原材料的40%、轻工业原料的70%来自农业。

  其二、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

  农村的富裕,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工业消费品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品市场。家用机械类生产资料,全部销往农村。汽车、彩电、冰箱、电话等生产资料,大量销往农村。据统计,我国轻工业产品中,有2/3销售在农村。

  其三,农业是国家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这主要是靠农业税和出口农产品创汇。

  其四,农业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

  虽然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工业品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但由于我国生产力不很发达,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仍占重要地位。

  第三、农业是支撑整个国家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经济方面――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社会方面――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政治方面――是国家自立的基础

  我们可以这样说:“农业兴,各行兴;农民富,国家富;农村安,天下安。”可见农业之重要。但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仍较落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如果得不一加强,它将很难支撑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

  (2)从农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制约着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看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看一看我国农业发展的滞后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回答略)

  师(总结):第一是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就绪还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

  第二是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这一点很严峻,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第三是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农业生产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

  3、发展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农科教结合,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板书)

  当代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经济增长主要靠科学技术,加之我国资源相对匮乏,农业形势严峻,任务艰巨,要彻底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必须走农科教结合,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那么,什么是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呢?

  (1)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含义(板书)

  所谓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际上是将农业生产从原来追求产品数量为主,转变到高产、优质并重和提高效益上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核心,就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所谓粗放型经营,就是指社会再生产中单纯依靠增加资金和人力、物力的投入量,来实现提高产量和产值的生产经营方式。集约型经营,则主要是依靠技术改革,实现现代化、科学化经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较高的产出。粗放型增长是造成我国农业被动和落后的重要根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我国农业增长方式必须完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

  (2)如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板书)

  邓小平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他指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正确道路。

  第一,要依靠党的政策。政策,主要是解决调动农民积极性的问题。要长期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同时,要制定有利于农民的政策,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使广大农民从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和工作中得到实惠,以继续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政策稳,人心才能稳,农业才能稳”。

  第二,关键是靠农业科技。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提高要靠科技,降低消耗,提高效益也要靠科技。科技进步靠人才,人才培养依然要靠教育。只有把农业、科技、教育三者结合,才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第三、要注意增加农业收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多渠道增加投入,资金投入的重点是用于加强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发展林业和畜牧业、水产业、促进农业科技的研究推广。物质投入则主要是扩大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

  第四,必须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将我国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的前提。

  在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走“以工补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4、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板书)

  (1)乡镇企业的含义(板书)

  乡镇企业 开办者:农村中乡镇、村、民(农民个人或联合) 所有制形式:各类型的合作企业、个体企业、股份合作制。

  (2)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板书)

  师:乡镇企业为国家和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同时也为农民增加收入找到了一条很好的致富路。

  第一、乡镇企业肩负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任。农业现代化包括运用现代农业技术,使用现代农业机械,提高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这一切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这一切要靠农业自身和国家,都不现实,乡镇企业却承担了这一任务。

  第二、乡镇企业肩负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任。农民在乡镇企业生产,做到“离土不离乡”,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减轻了城市的压力,促进了社会稳定。

  第三,乡镇企业肩负着实现农民小康水平的重任。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发展乡镇企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尽管在技术改造、降低物耗、治理污染、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仍面临着不少问题,但发展乡镇企业确是繁荣我国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围绕着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第一个问题是三大产业的划分、比重及关系,由此我们了解了我国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指农业、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所有行业的总称;三大产业是按照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顺序和各行业的性质划分的;三大产业水平和劳务成果可通过它们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反映出来;

  第二个问题是探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由此我们明确了农业的基本含义,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具体体现(其中包括我国农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发展我国农业必须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以及我国乡镇企业在我国农村经济中所处的重要支柱地位。从而加深了我们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

  课后作业 

  结合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农业”部分的知识,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分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板书设计 

  第四课 产业和劳动者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一)三大产业的划分、比重

  1、三大产业的划分

  2、三大产业的比重

  (1)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

  (2)都是综合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

  (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农业的基本含义

  (1)农业的概念

  (2)农业有广狭义之分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3、发展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农科教结合,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1)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含义

  (2)如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4、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1)乡镇企业的含义

  (2)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AD位1

相关推荐

”无可非难”指最佳生肖,释义词语落实解释

传统文化

今期猪虎龙出特,四十结伴九难寻是猜一最佳准确生肖,释义落实成语作答解释

传统文化

时望所归代表什么生肖,猜打一最佳生肖解释释义词语

传统文化

2025年全国部分省市小学及初高中寒假校历(必看)

动态要闻

2025年河南多地期末考试时间(必看)

动态要闻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3.1 消费及其类型(通用17篇)

下一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教案(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