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设计 > 政治教案设计 >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教学设计(通用3篇)

网友分享 139627

分享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教学设计(通用3篇)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教学设计 篇1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教学设计示例(二)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包含的意识。

  理解: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

  运用:让学生从理论和事实(典型材料)两方面论证“人性自私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是错误的。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中把握――些基本道理。

  例如: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等等,从而提高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个人正当利益与“自私”的根本区别性自私论”的影响。

  4.美育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人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统一。

  (二)整体感知

  不断克服、清除“人首先了解人、认识人的属性,才能真正理解人生价值,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教具准备

  板书、资料

  (三)教学过程 

  [典故导人]

  第一步,介绍希腊神话故事: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的司芬克斯向路过他面前的每个行人,都说出同样的谜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的东西是什么?行人能答出,就放其过去,反之,则将其吃掉。

  第二步,提问:这个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什么?为什么?(谜底是:人。早、中、晚喻人一生中的幼年、成年、晚年。)

  第三步,教师再作如下对话引导:这表明希腊人是从什么角度在对人进行思考?(从人生过程中的外部特征角度。)司芬克斯人面狮身的形象本身就说明了,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与什么的区别与联系呢?(人与动物)那么人与动物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他自身有哪些属性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回答的问题。

  [新课讲授]

  1.人的自然属性。

  (1)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条件,是人与其他动物的相通之处。

  (2)人的自然属性表现在: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第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第三,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

  2.人的社会属性。

  (重点)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分析)社会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这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即人作为高级动物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具有自然性,是自然界一部分,生存离不开自然界;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受到自然规律支配制约;都具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但是人还有社会性,而且社会性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动物不具有。第二,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在进行自然性活动过程 中,渗透着社会性,受社会性的制约,具有鲜明的社会色彩,例如,人与动物都具有食欲,动物的食欲仅仅是本能的反应,是一种生存,是一种条件反射,是一种自然属性。而人的饮食不仅是一种生存的需要,一种自然属性,同时它还有保持健康,发展体力、智力的需要,并且有社会交往、联络感情的需要,这则是体现社会属性,所以自然性受社会性制约。

  (议一议)神舟系列飞船经过四次发射,生命保障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完全可以实现真人状态下的发射运行,这种对人的生命的关注说明生存才是人的本质属性。

  3.“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

  (1)“人性自私论”违反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私有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类社会出现私有制以后的产物,它将随着私有制的消灭逐渐走向消亡。

  (2)“人性自私论”错误地把动物的“自保性”混同于“人性自私”。自我保存的本能,是动物和人类共有的属性,但又存在着差别。人在“自保”中受理智、社会道义上的支配。因而把“自保性”说成是人的本质,用于证明“人都是自私的”观点,是对人的本质的曲解。

  (3)“人性自私论”错误地把个人正当利益与“自私”混为一谈。个人利益作为个人生存与发展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人类从诞生那一天开始就有的,而自私观念只是私有制产生之后才有的一种思想观念。就思想体系来说,是剥削阶级意识形态。因此,把个人利益与自私等同起来是不对的。

  (4)“人性自私论”不符合历史与现实。古往今来,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涌现过一批具有远见卓识、品德高尚的志士仁人和杰出人物。

  (四)总结、扩展

  总结:本课时主要讲了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的主要表现;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

  扩展。探讨人的本质属性的角度是什么?首先,它指的是人类共同本质特性,而非单个的、具体的个人特性。其次,人的本质属性不是指人的现象特征(如个子的高矮、胖瘦等),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70页。)第三,本质属性并非惟一属性。除本质属性外,人类还有自然性等其他属性。

  (五)板书设计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1.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人的自然属性。

  (1)表现。

  (2)作用。

  3.人的社会属性的主要表现。

  (1)人是社会的产物。

  (2)人的生产活动是社会性。

  (3)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4.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1)它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

  (2)它制约着人的自然性。

  5.“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

  (1)它违反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2)它错误地把动物的“自保性”混同于人性自私。

  (3)它错误地把正当的个人利益与“自私”混为一谈

  (4)它也不符合历史事实。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性,树立“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观点;能够运用所学原理澄清一些错误认识,批判“人性自私论”。

  教学重点: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教学难点:

  论证“人性自私论”的错误。

  教学方法:

  谈话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六课侧重介绍了客观世界对人的意义以及人们判断客观事物对人有无意义的评价标准,即介绍了价值和价值观的有关知识。

  那么,人以及人的活动对人类的意义又是什么?人们判断人及人的活动对人类有无意义的评价标准又是什么?人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存在和活动对人类有意义?这就涉及到人生价值及人生目标问题。高二《思想政治》的第七课就是介绍这方面知识的。

  第七课  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p65-101)

  先介绍第一个问题:人及人的活动对人类的意义问题,即人生价值问题。

  设问:什么是人生价值?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是:

  第一节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p66-77)

  设问:人生的真正价值为什么是对社会的贡献?

  这是由人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人!我和在场的各位都是人,我们作为人每天都在跟人打交道。然而,我们可能很少考虑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

  设问: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的回答是:

  一、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p66-69)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这是人类经过几千年的探索得出的正确结论,在这个漫长的探索过程中,对人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不同的人曾作出过种种不同的回答。课本    p66第一段例举了5种说法。

  请同学们看投影显示的材料并思考回答:这些说法涉及到人的哪些特征或属性?

  媒体显示:

  ①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脚直立动物――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②人是陆栖两脚动物――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③人是食品的过道(和运河,旁的动物的坟墓,死者的归宿所,通过旁人的死亡来产生生命,一个装满腐朽的财宝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大画家达•芬奇。

  ④人是自然的仆役(和翻译员)――十六、七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

  ⑤人就象藤萝,他的生存靠别的东西支持――十八世纪英国诗人蒲伯。

  ⑥人是一架复杂的机器――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拉美特里。

  让学生回答,逐步形成以下四个方面的共识:

  ①、②表明人属于动物,不是植物,更不是非生物。把人与植物和非生物区分开来了。

  ③说明人有“食欲”,要吃食品。

  ④、⑥说明人受自然界和自然规律的支配。

  ②、③、⑤说明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陆栖、食品、靠“别的东西”支持)。

  归纳:这些特征和属性都属于人的自然属性,都是人的自然属性的表现,可以概括为:

  媒体显示: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表现:人的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人的自然属性  人与动物一样也有自然欲求。

  含义:人在生存、活动、欲求等方面所具有的与其他动物的相通性。

  ①关于“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是由自然物质组成的,它是由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水和无机盐等物质构成的有机体。生是由自然界的有机物构成,死后又分解为自然界的有机物。②关于“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人的吃、穿、住、行都离不开自然界。作为自然界的有生命的存在物,依赖自然界提供的各种资源和生态环境,包括光、热、水、气、土壤、矿藏等无机成分,以及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生物部分。这些条件,既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物质基础,也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生活资料。人离开自然界是无法生存和发展的。③关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人从生到死都受生命运动的规律支配;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认识自然的活动、改造世界的活动。)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认识规律。④关于“人与动物一样也有自然欲求”:没有吃的欲求、求生的欲求,人类就不能生存;没有性欲,人类就不能延续、繁衍。

  设问:人能否缺少这些属性?

  不能!人的这些属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条件。缺少这些属性,人既无法生存(如离开自然界,没有食品。),也无法延续(如没有性欲。)。

  设问:这些属性是不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否根据这些属性把人与其他一切事物(包括动物)最终区分开来?

  虽然人类不能没有上述属性,但是,这些属性不是人类所特有的,而是人与动物的共性,是人与动物的相通之处。这些属性是不能把人与动物最终区分开来的。因而,它们不是人的本质属性。所以,上述关于人的种种说法都没有抓住和揭示人的本质属性。从总体上说都是不科学的。

  设问: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呢?

  我们再看另一些关于人的论述:

  媒体显示:

  ①从某种意义上,我们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恩格斯

  ②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战国末期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

  ③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最多是搜集,而人则能从事生产。

  ――恩格斯

  ④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

  设问:这些论述涉及了人的哪些属性?

  让学生回答,逐步形成以下共识:

  ①说明人是在劳动过程中形成和产生的,人是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的高级动物。人类学、考古学和社会发展史都证明,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人的劳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语言和思维,都是社会的产物。

  ②说明人有“群”,人能“群”,人离不开“群”,“群”即是集体,即是社会。因此,人总是社会和社会性的动物。

  ③说明人能生产,而生产总是社会性的,因为,任何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从事生产的人只能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社会的人,如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生产中的协作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和交换关系等;任何生产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开社会,因为任何生产所需要的工具、方法等都是社会提供的。

  ④说明人的生存、生产、生活总是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一个正常的人总是处于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中,处于一定的经济、政治、法律和道德关系之中(参见课本p67倒数第2段。)。在《中国实用人际关系大全》中就列出了5大类32种人际关系。

  媒体显示:

  人是社会的产物。

  表现: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人的社会属性  人生活具有社会性。

  含义:人类产生、人在生产和生活等方面对社会的依赖性。

  设问:人能否缺少这些属性?

  如果说,缺少自然属性人就无法生存、延续的话,那么,缺少社会性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因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

  设问:这些属性是不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否根据这些属性把人与其他一切事物特别是动物最终区分开来?

  社会性是人类所特有的,动物即使是很高级的动物,都不具有社会性,都“不能群也”!即使是人类的后代,离开了社会,离开了社会生活,缺少了社会属性,也只是“象人的动物”,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如狼孩、豹孩(1932年在印度发现)、熊孩(1961年在匈牙利发现)、羊孩(1972年在伊朗发现)、鹿孩(1975年在非洲撒哈拉的林区里发现)、猴孩(1976年在布隆迪发现),在刚被发现时都不具备人性,都只是“象人的动物”。

  设问:人的本质属性应该是什么?是自然属性还是社会属性?为什么?

  人的本质属性是能够把人与一切其他事物尤其是动物区分开来的人类特有的属性。因此,人的本质属性只能是社会性,而不是也不能包括自然属性。

  这是因为,一方面,社会性是人类特有而为其他一切事物所没有,它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而自然性则非人类所特有而为其他动物所共有的属性;另一方面,人的自然性已不纯粹是动物的那些自然属性,而是渗透着社会性,受社会性制约,具有鲜明的社会色彩。如:①人既受自然规律制约,又能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②人依赖自然界又以自己的有计划的行为改变自然界;③人不仅要吃饱,而且要吃好,形成吃文化;④人的两性关系不仅仅是一种生理需要,也不仅是生儿育女,还是双方感情、志向和谐的统一,人有结婚仪式、有离婚,动物就没有。凡此等等,都说明社会性是人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属性,它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

  媒体显示:

  是什么:社会性――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

  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

  为什么 

  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

  设问:两类基本属性间的关系怎样?正确理解和把握两者关系有什么意义?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人既有自然性,又有社会性;二者都是人不可缺少的属性,自然属性是人类生存和延续的前提条件,社会属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两者都是客观存在的。另一方面,两者不是同等重要、平行发展的,其中,社会性是人的主要的、根本的属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

  正确理解和把握两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人具有社会性,人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集体,因此,必须把个人的利益和发展与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当两类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必须服从社会整体、集体利益。其次,对我们正确认识人生价值以及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认识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有利于我们认清“人性自私论”的错误及其本质。

  投影显示:

  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

  正确认识本质属性的意义   有助于正确认识人生价值、澄清错误认识。

  有助于批判“人性自私论”。

  “人性自私[1]论”认为,人天生就是自私动物,从个体上说“人人都是自私”的,从整体上说“人类从来都是自私”的,根本否认人具有为公的本质。事实究竟怎样?

  让学生依次讨论并发言:

  设问:你认为你自己是不是自私的?你的家庭成员、你的同学是否都是自私的?

  学生回答后,简要归纳:人人自私,否认人具有为公的本质的“人性自私论”是不符合现实的。

  设问:现实社会中是否有自私的现象存在?请举例。这能否证明人人自私、人性自私?

  现实社会中确实存在自私的现象,如王宝森,假酒、假药、假种子抗人、害人,受贿、贪污、抢劫等现象确实存在,但这不能证明人人自私,不能用少数人的行为来否定全部人。这如同不能因为人类中间存在少数盗窃犯、杀人犯而说所有的人都是盗窃犯、杀人犯一样。

  设问:现实社会中是否存在无私或大公无私的现象?请举些典型人物。这种情况同“人性自私论”是否一致?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无私或大公无私的现象和人物,如雷锋、焦裕录、孔每繁森,还有如98年抗洪救灾中涌现出来的大量大公无私的人和事。这些事例进一步证明“人人自私”、“人性自私观”的荒谬。

  设问:这些大公无私的人物真的无私?如雷锋不要生活津贴?据说他牺牲后还有100多元存款,怎么能说他无私?

  个人正当利益[2]≠自私。个人正当利益是指个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条件,它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生活津贴等收入属于个人的正当利益,这是个人赖以发展并发挥才能的前提。否则,每个人的生存都不可能,更不可能有大公无私的行为,不可能有对社会、集体、他人的贡献。个人的正当利益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

  设问:自私是否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并将永远存在下去?

  自私、私有观念作为一种思想意识,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反映。从本质上说,它是对私有制这种社会存在的反映,即有了私有制以后才有私有观念的,因此,私有观念不是从来就有的,在人类近300万年的历史中,有99%以上的时间内不存在私有制,也就没有私有观念(参见课本p68引用的拉法格的一段话以及p68-69中的事例),达尔文也有这方面的记载,他在考察了一个原始部落后,送给部落首领一条毛毯,这位首领拿到毛毯后把它分为300多块,然后平分给每位部落成员,这表明在这个原始部落内还没有私有观念。

  同样,随着私有制的消灭,公有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人们的私有观念最终也将逐渐消亡。因此,私有观念同不是从来就有一样,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尤其是到社会实行“按需分配”的时代,私有观念将会成为一种完全过时的、可笑的东西。

  设问:私有制社会中是否人人都自私?剥削阶级的所有成员是否始终都自私?

  在私有制社会里,私有观念、自私也只是一部分人的特性,而不是所有人的共同特性,即使在剥削阶级内部也并非每一个始终都是自私的。古往今来,每个国家、民族都涌现过一批具有远见卓识、品德高尚的志士仁人和杰出人物,中国历史上就数不胜数,如屈原、岳飞、李时珍、文天祥、李自成、林则徐、秋瑾、鲁迅等等等等,其中有的还属于剥削阶级(统治阶级)的成员。

  根据上面的讨论和分析,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结论性的认识:

  媒体显示:

  违反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错误地把动物的“自保性”混同于“人性自私”。(把人降低成为动物)

  人性自私论 

  错误地把个人正常利益与“自私”混为一谈。

  不符合历史事实和现实。

  总之,“人性自私论”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它使个人主义合理化,公然为个人主义张目;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它严重腐蚀人们的思想,否定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它误导人们的行为,对社会主义公有制起瓦解甚至破坏作用。

  小结:

  ⒈理解两个基本属性及相互关系: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社会属性。

  ⒉树立一个基本观点: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⒊批判一个错误观点:人性自私论。

  研究性问题: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考古学、历史学论证。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教学设计 篇3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教学设计示例(二)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包含的意识。

  理解: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

  运用:让学生从理论和事实(典型材料)两方面论证“人性自私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是错误的。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中把握――些基本道理。

  例如: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等等,从而提高抽象思维、辩证思维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个人正当利益与“自私”的根本区别性自私论”的影响。

  4.美育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人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的统一。

  (二)整体感知

  不断克服、清除“人首先了解人、认识人的属性,才能真正理解人生价值,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教具准备

  板书、资料

  (三)教学过程 

  [典故导人]

  第一步,介绍希腊神话故事: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的司芬克斯向路过他面前的每个行人,都说出同样的谜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的东西是什么?行人能答出,就放其过去,反之,则将其吃掉。

  第二步,提问:这个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什么?为什么?(谜底是:人。早、中、晚喻人一生中的幼年、成年、晚年。)

  第三步,教师再作如下对话引导:这表明希腊人是从什么角度在对人进行思考?(从人生过程中的外部特征角度。)司芬克斯人面狮身的形象本身就说明了,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与什么的区别与联系呢?(人与动物)那么人与动物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他自身有哪些属性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回答的问题。

  [新课讲授]

  1.人的自然属性。

  (1)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条件,是人与其他动物的相通之处。

  (2)人的自然属性表现在: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第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第三,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

  2.人的社会属性。

  (重点)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分析)社会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这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即人作为高级动物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具有自然性,是自然界一部分,生存离不开自然界;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受到自然规律支配制约;都具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但是人还有社会性,而且社会性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动物不具有。第二,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在进行自然性活动过程 中,渗透着社会性,受社会性的制约,具有鲜明的社会色彩,例如,人与动物都具有食欲,动物的食欲仅仅是本能的反应,是一种生存,是一种条件反射,是一种自然属性。而人的饮食不仅是一种生存的需要,一种自然属性,同时它还有保持健康,发展体力、智力的需要,并且有社会交往、联络感情的需要,这则是体现社会属性,所以自然性受社会性制约。

  (议一议)神舟系列飞船经过四次发射,生命保障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完全可以实现真人状态下的发射运行,这种对人的生命的关注说明生存才是人的本质属性。

  3.“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

  (1)“人性自私论”违反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私有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类社会出现私有制以后的产物,它将随着私有制的消灭逐渐走向消亡。

  (2)“人性自私论”错误地把动物的“自保性”混同于“人性自私”。自我保存的本能,是动物和人类共有的属性,但又存在着差别。人在“自保”中受理智、社会道义上的支配。因而把“自保性”说成是人的本质,用于证明“人都是自私的”观点,是对人的本质的曲解。

  (3)“人性自私论”错误地把个人正当利益与“自私”混为一谈。个人利益作为个人生存与发展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人类从诞生那一天开始就有的,而自私观念只是私有制产生之后才有的一种思想观念。就思想体系来说,是剥削阶级意识形态。因此,把个人利益与自私等同起来是不对的。

  (4)“人性自私论”不符合历史与现实。古往今来,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涌现过一批具有远见卓识、品德高尚的志士仁人和杰出人物。

  (四)总结、扩展

  总结:本课时主要讲了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的主要表现;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

  扩展。探讨人的本质属性的角度是什么?首先,它指的是人类共同本质特性,而非单个的、具体的个人特性。其次,人的本质属性不是指人的现象特征(如个子的高矮、胖瘦等),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70页。)第三,本质属性并非惟一属性。除本质属性外,人类还有自然性等其他属性。

  (五)板书设计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1.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人的自然属性。

  (1)表现。

  (2)作用。

  3.人的社会属性的主要表现。

  (1)人是社会的产物。

  (2)人的生产活动是社会性。

  (3)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4.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1)它揭示了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

  (2)它制约着人的自然性。

  5.“人性自私论”是错误的。

  (1)它违反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2)它错误地把动物的“自保性”混同于人性自私。

  (3)它错误地把正当的个人利益与“自私”混为一谈

  (4)它也不符合历史事实。

AD位1

相关推荐

”无可非难”指最佳生肖,释义词语落实解释

传统文化

今期猪虎龙出特,四十结伴九难寻是猜一最佳准确生肖,释义落实成语作答解释

传统文化

时望所归代表什么生肖,猜打一最佳生肖解释释义词语

传统文化

2025年全国部分省市小学及初高中寒假校历(必看)

动态要闻

2025年河南多地期末考试时间(必看)

动态要闻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人教版(精选3篇)

下一篇:感受今日世界(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