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设计 > 化学教案设计 >

物质的量浓度(精选6篇)

网友分享 119701

分享

物质的量浓度(精选6篇)

物质的量浓度 篇1

  物质的量浓度

  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单位

  mol

  g

  溶液单位

  L

  g

  表达式

  C(B)=

  W= ×100%

  特点

  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      ,溶质质量        。

  (填相同或不同)

  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溶液中,溶质质量        ,物质的量        。

  [讲解]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除了有上面我们所分析的区别外,它们在使用范围上也有较大的差别。因为我们在许多场合取用溶液时,一般不去称它的质量,而是要量取它的体积。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而且,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物质的量的关系要比它们的质量关系简单得多。因此,物质的量浓度是比质量分数应用更广泛的一种物理量。

  [悬念]那么,在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下一节课,我们将解开这个谜。

  [小结]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之间是有区别的。

  [作业 ]请你们自己尝试找出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

物质的量浓度 篇2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投影]1.已知某1 L H2SO4溶液中含有250 mL浓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吗?(不能)

  2.已知每100克H2SO4溶液中含有37克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吗?(不能)

  [设问]那么,要算出溶液中溶质的,必须从哪方面着手呢?

  [结论]必须设法找出溶液的体积和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教师]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做如下练习。

  [投影]3.将质量为m,相对分子质量为Mr的物质溶解于水,得到体积为V的溶液,此溶液中溶质的为        (c= )

  [引言]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的概念及其与质量分数的区别,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与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联系及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板书]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的换算

  [投影]例1.已知37%的H2SO4溶液的密度为1.28 g・cm-3,求其。

  [分析]从上节课的知识我们知道,溶质的质量分数和都可用来表示溶液的组成。因此,二者之间必定可以通过一定的关系进行换算。根据我们刚才的讨论分析可知,要算出,必须设法找出所取溶液的体积及其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由于浓度是与所取溶液的多少无关的物理量,所以,我们既可取一定质量的溶液来计算,也可取一定体积的溶液来计算,为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解法一:

  取100 g溶液来计算

  m(H2SO4)=100 g×37%=37 g

  n(H2SO4)= =0.37 mol

  V(液)= =78.12 mL=0.078 L

  c(H2SO4)= =4.8 mol・L-1

  答:37%的H2SO4溶液的为4.8 mol・L-1。

  解法二:

  取1 L溶液来计算

  V(液)=1 L

  m(H2SO4)=V[H2SO4(aq)]・ρ・w=1000 mL×1.28 g・cm-3×37%=473.6 g

  n(H2SO4)==4.8 mol

  c(H2SO4)==4.8 mol・L-1

  答:37%的H2SO4溶液的为4.8 mol・L-1。

  [思考题]对于溶质质量分数为w,密度为ρ的某溶质的溶液,其的表示式为:

  。

  [同学们思考后]

  [板书]c=

  [练习]市售浓H2SO4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 g・cm-3。计算市售浓H2SO4中,H2SO4的。(c= =18.4 mol・L-1)

  [设问过渡]如果已知溶液中溶质的c及溶液的密度ρ,又怎样求其质量分数呢?

  [同学们对上式推导后得出]

  [板书]w=

  [投影]例2.已知75 mL 2 mol・L-1 NaOH溶液的质量为80克,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分析]在已知溶液质量的情况下,要求溶质的质量分数还须算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依题意,

  我们可进行如下计算:

  解:75 mL 2mol・L-1 NaOH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为:

  n=c(NaOH)・V[NaOH・(aq)]=2 mol・L-1×0.075 L=0.15 mol

  m(NaOH)=n(NaOH)・M(NaOH)=0.15 mol×40 g・mol-1=6 g

  w(NaOH)= ×100%= ×100%=7.5%

  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5%。

  [教师]根据以上的计算,请同学们找出下列各量之间的关系。

  [板书]

  溶质的质量      溶质的物质的量

  溶液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学生们完成上述关系后]

  [过渡]在实际生产中,对一定的浓溶液,还往往需要稀释后才能使用。如喷洒农药时,须把市售农药稀释到一定浓度才能施用,实验室所用一定浓度的稀H2SO4也均由浓H2SO4稀释而来,这就需要我们掌握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板书]三、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设问]溶液在稀释前后,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请同学们根据初中学过的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稀释时所遵循的规则来分析稀释一定的溶液所遵循的规律。

  [大家思考,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稀释浓溶液时,溶液的体积要发生变化,但溶质的量(质量或物质的量)均不变。为此,在用一定的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时,我们常用下面的式子来进行有关计算:

  [板书]c(浓)・V(浓)=c(稀)・V(稀)

  [投影]例3.配制250 mL 1 mol・L-1的HCl溶液,需要12 mol・L-1 HCl溶液的体积是多少?

  [分析]本题可依据上式进行计算

  解:设配制250 mL(V1)・1 mol・L-1(c1)HCl溶液,需要12 mol・L-1(c2)HCl溶液的体积为V2

  c1・V1=c2・V2

  V2= =0.021 L=21 mL

  答:配制250 mL 1 mol・L-1的HCl溶液,需要12 mol・L-1 HCl溶液21 mL。

  [小结]表示溶液组成的溶质的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可通过一定的关系进行换算。解有关溶液稀释的问题,遵循的原则是:稀释前后溶质的量不变。

  [板书设计 ]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的换算

  ×M

  c=       

  ÷M

  溶质的物质的量==============溶质的质量

  三、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c(浓)・V(浓)=c(稀)・V(稀)

  [布置作业 ]重温实验基本操作中“容量瓶的使用”的内容,并预习下节课。

  [教学说明]有关的计算,由于涉及概念较多,一般学生,特别是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较差的学生,要熟练掌握这些内容是有困难的,这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多次相关的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知识的归纳、整理是常用的科学方法。学生只有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参与有关知识网、包括公式等的整理工作,克服单纯的模仿和套用公式的毛病,才能真正掌握它。让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发展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质的量浓度 篇3

  第4讲 

  考点一  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以1l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的浓度叫做物质的量浓度.符号为:cb;单位为: moll-1

  2.表达式:cb=n/v(n为溶质b的物质的量,单位为mol;v为溶液的体积,单位为l)

  [例1](•黄冈中学)用1000g溶剂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的溶液浓度叫做质量物质的量浓度,其单位是mol/kg。5mol/kg的硫酸的密度是1.2894g/cm3,则其物质的量浓度是(    )

  a.3.56mol/l       b.5.23mol/l       c.4.33mol/l       d.5.00mol/l

  [解析]设溶剂的质量为1kg,则硫酸的体积为(5mol×98g•mol1+1000g)÷1.2894g/cm3×103 l•ml1≈1.155l,故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c=5mol/1.155l≈4.33mol/l

  [答案]c

  特别提醒:

  1.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物理意义和相关的量。

  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衡量标准是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的多少。这里的溶质可以是单质、化合物,也可以是离子或其他的特定组合,单位是mol;体积指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单位是l;因此,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是mol•l-1。

  2.明确溶液中溶质的化学成分。

  求物质的量浓度时,对一些特殊情况下溶液的溶质要掌握清楚,如nh3溶于水得nh3•h2o,但我们习惯上认为氨水的溶质为nh3;so3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为h2so4;na、na2o、na2o2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为naoh;cuso4•5h2o溶于水后所得溶液溶质为cuso4

  3.熟悉表示溶液组成的其他物理量。

  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除物质的量浓度外,还有溶质的质量分数、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等。它们之间有区别也有一定的联系,如物质的量浓度(c)与溶质的质量分数(ω)的关系为c=ρg•ml-1×1000ml•l-1×ω/mg•mol-1。

  考点二  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步骤:

  (1)计算:如溶质为固体时,计算所需固体的质量;如溶液是液体时,则计算所需液体的体积。

  (2)称量:用天平称出所需固体的质量或用量筒量出所需液体的体积。

  (3)溶解:把称量出的溶质放在烧杯中加少量的水溶解,边加水边震荡。

  (4)转移:把所得的溶解液用玻璃棒引流注入容量瓶中。

  (5)洗涤:用少量的蒸馏水洗涤烧杯和玻棒2-3次,把每次的洗涤液一并注入容量瓶中。

  (6)定容:向容量瓶中缓缓注入蒸馏水至离容量瓶刻度线1-2cm处,再用胶头滴管滴加蒸馏水至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7)摇匀:盖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反复上下颠倒摇匀,然后将所配的溶液倒入指定试剂瓶并贴好标签。

  2.误差分析:

  根据c=n/v =m/mv来判断,看m、v是变大还是变小,然后确定c的变化。

  [例2](•广州七区联考)甲乙两位同学分别用不同的方法配制100ml 3.6mol/l的稀硫酸。

  (1)若采用18mol/l的浓硫酸配制溶液,需要用到浓硫酸的体积为            。

  (2)甲学生:量取浓硫酸,小心地倒入盛有少量水的烧杯中,搅拌均匀,待冷却至室温后转移到100 ml 容量瓶中,用少量的水将烧杯等仪器洗涤2~3次,每次洗涤液也转移到容量瓶中,然后小心地向容量瓶加入水至刻度线定容,塞好瓶塞,反复上下颠倒摇匀。

  ①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的正确操作是                            。

  ②洗涤操作中,将洗涤烧杯后的洗液也注入容量瓶,其目的是__        _______。

  ③定容的正确操作是                                       。

  ④用胶头滴管往容量瓶中加水时,不小心液面超过了刻度,处理的方法是________(填序号)。

  a.吸出多余液体,使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b.小心加热容量瓶,经蒸发后,使凹液面与刻度线相切

  c.经计算加入一定量的浓盐酸

  d.重新配制

  (3)乙学生:用100 ml 量筒量取浓硫酸,并向其中小心地加入少量水,搅拌均匀,待冷却至室温后,再加入水至100 ml 刻度线,再搅拌均匀。你认为此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指出其中错误之处                                                  。

  [解析](1)假设取用的浓硫酸的体积为v,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不变有:

  v×18mol/l = 100ml 3.6mol/l   v=20.0ml

  (2)①②③见答案,④在溶液配制过程中,如不慎损失了溶质或最后定容时用胶头滴管往容量瓶中加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都是无法补救的,得重新配制。 (3)见答案。

  [答案](1)20.0ml  (2)①将玻璃棒插入容量瓶刻度线以下,使溶液沿玻璃棒慢慢地倒入容量瓶中;②使溶质完全转移到容量瓶中;③ 加水至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水至液面与刻度线相切;④ d;

  (3)不能用量筒配制溶液,不能将水加入到浓硫酸中。

  特别提醒:在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按操作顺序来讲,需注意以下几点:

  1.计算所用溶质的多少时,以下问题要弄清楚:

  ①溶质为固体时,分两种情况:溶质是无水固体时,直接用cb=n(mol)/v(l)=[m(g)/

  m(g•mol1)]/v(l)公式算m;溶质是含结晶水的固体时,则还需将无水固体的质量转化为结晶水合物的质量。

  ②溶质为浓溶液时,也分两种情况:如果给定的是浓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则根据公式c(浓)×v(浓)=c(稀)×v(稀)来求v(稀);如果给定的是浓溶液的密度(ρ)和溶质的质量分数(ω),则根据c=[ρg•ml-1×v’(ml)×ω/mg•mol-1]/v(ml)来求v’(ml)。

  ③所配溶液的体积与容量瓶的量程不符时:算溶质时则取与实际体积最接近的量程数据做溶液的体积来求溶质的多少,不能用实际量。如:实验室需配制480ml1mol•l-1的naoh溶液,需取固体naoh的质量应为20.0g,而不是19.2g;因为容量瓶只能配制其规定量程体积的溶液,要配制符合要求的溶液时,选取的容量瓶只能是500 ml量程的容量瓶。故只能先配制500 ml溶液,然后再取出480ml。

  2.称、量溶质时,一要注意所测数据的有效性(即精度)。二要选择恰当的量器,称量易潮解的物质如naoh时,应用带盖的称量瓶(或小烧杯)快速称量;量取液体时,量器的量程与实际体积数据相差不能过大,否则易产生较大误差。

  3.容量瓶使用前要用蒸馏水洗涤2~3次;溶解或稀释溶质后要冷却溶液至室温;定容、摇匀时,不能用手掌贴住瓶体,以免引起体积的变化;摇匀后,如果液面降到刻度线下,不能向容量瓶中再加蒸馏水了,因为瓶塞、瓶口是磨口的,有少量溶液残留。

  4.定容时如果液面超过了刻度线或摇匀时洒出少量溶液,均须重新配制。

物质的量浓度 篇4

  一、指导思想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 方法: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 态度: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 “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依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按照主体探究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很快他们带来了自己家中的诸如复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药水、枝江大曲、矿泉水等,实验室诸如硫酸、NaOH溶液等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相互展示,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 、m/v 、n/v、m/m,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主体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主体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等基础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个具体实例的练习中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    1mo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    1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    1molNaOH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第一个练习直接运用概念的表达式;第二个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间的换算”。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实则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学生们将在各自不同的评判与反思中,激烈的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他们尽情发挥、表演,相互解答困惑,自主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对此练习可能会有下列见解: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溶液的体积和溶剂的体积是不相同的; 此题尚须补充、添加已知条件;必须知道NaOH固体的密度,则可计算NaOH固体的体积,然后与水的体积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体积;体积是不可以相加的,必须知道NaOH溶液的密度,通过溶液的质量求出溶液的体积。

  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彼此的心灵去相互碰撞。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乘胜追击的几个判断题的设计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溶液稀释和体积分割时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及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种类,即为后面的“当堂反馈”作好铺垫,又达到了升华概念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丰富。

物质的量浓度 篇5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投影]1.已知某1 L H2SO4溶液中含有250 mL浓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吗?(不能)

  2.已知每100克H2SO4溶液中含有37克H2SO4,可以算出这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吗?(不能)

  [设问]那么,要算出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必须从哪方面着手呢?

  [结论]必须设法找出溶液的体积和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

  [教师]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做如下练习。

  [投影]3.将质量为m,相对分子质量为Mr的物质溶解于水,得到体积为V的溶液,此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c= )

  [引言]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与质量分数的区别,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联系及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板书]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投影]例1.已知37%的H2SO4溶液的密度为1.28 g·cm-3,求其物质的量浓度。

  [分析]从上节课的知识我们知道,溶质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都可用来表示溶液的组成。因此,二者之间必定可以通过一定的关系进行换算。根据我们刚才的讨论分析可知,要算出物质的量浓度,必须设法找出所取溶液的体积及其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由于浓度是与所取溶液的多少无关的物理量,所以,我们既可取一定质量的溶液来计算,也可取一定体积的溶液来计算,为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解法一:

  取100 g溶液来计算

  m(H2SO4)=100 g×37%=37 g

  n(H2SO4)= =0.37 mol

  V(液)= =78.12 mL=0.078 L

  c(H2SO4)= =4.8 mol·L-1

  答:37%的H2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4.8 mol·L-1。

  解法二:

  取1 L溶液来计算

  V(液)=1 L

  m(H2SO4)=V[H2SO4(aq)]·ρ·w=1000 mL×1.28 g·cm-3×37%=473.6 g

  n(H2SO4)==4.8 mol

  c(H2SO4)==4.8 mol·L-1

  答:37%的H2SO4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4.8 mol·L-1。

  [思考题]对于溶质质量分数为w,密度为ρ的某溶质的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的表示式为:

  。

  [同学们思考后]

  [板书]c=

  [练习]市售浓H2SO4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 g·cm-3。计算市售浓H2SO4中,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c= =18.4 mol·L-1)

  [设问过渡]如果已知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c及溶液的密度ρ,又怎样求其质量分数呢?

  [同学们对上式推导后得出]

  [板书]w=

  [投影]例2.已知75 mL 2 mol·L-1 NaOH溶液的质量为80克,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分析]在已知溶液质量的情况下,要求溶质的质量分数还须算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依题意,

  我们可进行如下计算:

  解:75 mL 2mol·L-1 NaOH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为:

  n=c(NaOH)·V[NaOH·(aq)]=2 mol·L-1×0.075 L=0.15 mol

  m(NaOH)=n(NaOH)·M(NaOH)=0.15 mol×40 g·mol-1=6 g

  w(NaOH)= ×100%= ×100%=7.5%

  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5%。

  [教师]根据以上的计算,请同学们找出下列各量之间的关系。

  [板书]

  溶质的质量      溶质的物质的量

  溶液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

  [学生们完成上述关系后]

  [过渡]在实际生产中,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浓溶液,还往往需要稀释后才能使用。如喷洒农药时,须把市售农药稀释到一定浓度才能施用,实验室所用一定浓度的稀H2SO4也均由浓H2SO4稀释而来,这就需要我们掌握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板书]三、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设问]溶液在稀释前后,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请同学们根据初中学过的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稀释时所遵循的规则来分析稀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所遵循的规律。

  [大家思考,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稀释浓溶液时,溶液的体积要发生变化,但溶质的量(质量或物质的量)均不变。为此,在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浓溶液配制稀溶液时,我们常用下面的式子来进行有关计算:

  [板书]c(浓)·V(浓)=c(稀)·V(稀)

  [投影]例3.配制250 mL 1 mol·L-1的HCl溶液,需要12 mol·L-1 HCl溶液的体积是多少?

  [分析]本题可依据上式进行计算

  解:设配制250 mL(V1)·1 mol·L-1(c1)HCl溶液,需要12 mol·L-1(c2)HCl溶液的体积为V2

  c1·V1=c2·V2

  V2= =0.021 L=21 mL

  答:配制250 mL 1 mol·L-1的HCl溶液,需要12 mol·L-1 HCl溶液21 mL。

  [小结]表示溶液组成的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可通过一定的关系进行换算。解有关溶液稀释的问题,遵循的原则是:稀释前后溶质的量不变。

  [板书设计 ]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M

  c=       

  ÷M

  溶质的物质的量==============溶质的质量

  三、有关溶液稀释的计算

  c(浓)·V(浓)=c(稀)·V(稀)

  [布置作业 ]重温实验基本操作中“容量瓶的使用”的内容,并预习下节课。

  [教学说明]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由于涉及概念较多,一般学生,特别是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较差的学生,要熟练掌握这些内容是有困难的,这需要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多次相关的训练才能切实掌握。

  知识的归纳、整理是常用的科学方法。学生只有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参与有关知识网、包括公式等的整理工作,克服单纯的模仿和套用公式的毛病,才能真正掌握它。让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发展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质的量浓度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会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会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和技能。

  2、从概念的应用中,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概念的学习和溶液的配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自然科学的思想。

  2、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实验准备:天平(含滤纸)、药匙、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教学过程

  内容

  【复习提问】

  1、复习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物质的量浓度为0.1mol/lnaoh的溶液500ml,所含溶质naoh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

  【问题】2g的naoh可以用天平来称量,500ml溶液的体积怎么量?用什么仪器才比较精确?

  【练习】《同步训练与测试》p8 5.

  学生活动

  c b=

  讨论

  观察容量瓶的结构

  练习

  教师活动

  介绍容量瓶

  课本p16图1-7容量瓶有不同的规格,常用的有100ml、250ml、500ml和1000ml。

  使用注意事项:①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②溶液温度与容量瓶上标定温度一致时所取液体的体积最标准(所以配制溶液时一定要将溶液冷却至室温)。③溶液液面接近刻度线1~2cm时,须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教学反思

  备注

  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反思

  备注

  【问题】如何检验容量瓶是否漏水?

  【板书】5、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步骤

  (1)计算

  (2)称量

  (3)溶解

  (4)移液(冷却)

  (5)洗涤

  (6)定容

  (7)摇匀(装入试剂瓶)

  【问题讨论】

  课本p17《学与问》

  【误差分析】

  根据浓度cb=n/v,围绕操作对n与v的影响来分析

  思考、讨论

  看课本p16     实验1-5

  学生做实验

  讨论、回答问题

  向容量瓶内加入多量的水后倒置容量瓶,并观察容量瓶口处是否漏出液体。若不漏,将瓶塞旋转1800,再按刚才操作检查是否漏出液体。若不漏,则容量瓶的瓶塞与瓶口的密封性合格。

  指引学生进行实验

  注意引导学生哪些操作可能引起实验误差

  从操作中讨论可能出现的误差,进行小结

  (1)计算:结果5.85g,称5.9g

  (2)称量:砝码生锈,少量nacl粘在滤纸上

  (3)溶解:为促进溶解而加热,将热溶液转移到容量瓶

  (4)移液(冷却):溶液未冷却,有液体溅出

  (5)洗涤:未洗涤或洗涤液没有装入容量瓶

  (6)定容:仰视(浓度偏低)或俯视(浓度偏高);加水超过刻度线,吸出一部分水

  (7)摇匀(装入试剂瓶):摇匀后液面下降,补充水;装瓶时,试剂瓶刚用蒸馏水洗涤过

  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教学反思

  备注

  【小结】

  配制的步骤及其操作的注意事项

  【练习】

  1、《同步训练与测试》p7 3、4、p9 17、20

  2、课本p17《思考与交流》

  【作业】

  1、课本p18 4、

  2、复习本章内容完成课本p19《归纳与整理》准备测试

  做练习

  配制的步骤及其操作的注意事项

AD位1

相关推荐

高山仰止,可望难即,满天神佛何处觅指是什么生肖,精准解答精准落实

传统文化

法相千变,形形色色,近在眼前人不识是什么生肖,精准解释落实

传统文化

何处飞来鸿双影代表最佳生肖,解释词语落实释义

传统文化

”无可非难”指最佳生肖,释义词语落实解释

传统文化

一言之词五可中,码有码路三四条的最佳生肖什么,解释释义落实词语

传统文化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原电池(通用9篇)

下一篇:电解原理(精选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