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案设计 > 数学教案设计 >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教材分析(通用16篇)

网友分享 112506

分享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教材分析(通用16篇)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教材分析 篇1

  四年级(上册)教材初步教学了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学生已经知道: 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应先算除法;算式里有括号,应先算括号里面的。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继续教学混合运算,算式里都有三个运算符号。结合运算教学,在“想想做做”里还安排了许多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全单元内容分四部分编排。

  第35~36页教学不带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第37~38页教学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第39~40页教学带有中括号的四则运算混合。

  第41~42页通过单元练习整理运算顺序。

  在前两部分内容里没有教学新的运算顺序,只是加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或算式的小括号里都要先算乘、除法的认识。在第三部分内容里的中括号是新知识。

  教材里还安排了一道思考题,在四个“3”之间填入合适的运算符号和括号,使组成的各道算式的最后得数各不相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运算顺序的重要性。编写了一篇“你知道吗”,介绍括号的发明与使用。

  1 选择适宜的呈现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教学运算顺序和混合运算,既要让学生知道并遵守规定,还要让他们体会这些规定的合理性。本单元教学的混合运算内容比较多,教材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1) 联系现实素材,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算顺序。

  第35页例题进行两个积相加的三步计算,两个乘法可以同步计算是这道混合运算的教学重点。教材设计了一个购物情境,求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一共要多少钱。解决这个问题只要把象棋的总价和围棋的总价相加,需要先分别算出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的钱,这两个总价没有谁先算、谁后算的必要。所以在列出的综合算式里应先算乘法,而且两个乘法可以同步完成。学生在这样的现实情境中理解了运算顺序。

  第39页例题教学中括号,涉及到什么时候需要中括号、有中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顺序运算两点教学内容。教材选择兴趣小组活动这个素材,已知合唱队84人,求合唱队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需要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但是,美术组人数是通过(8+6)×2求的,如果列出84÷(8+6)×2则出现一个矛盾: 按原有的运算顺序不是先算美术组的人数。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要用到中括号。在84÷[(8+6)×2]这个综合算式里,先算美术组有多少人应该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学生联系实际问题的解决步骤,体会了中括号的意义,体验了运算顺序。

  (2) 以已有的运算顺序为依据,通过演绎推理解决稍复杂的混合运算。

  第35页“试一试”150+120÷6×5里有乘、除计算,还有加法计算,和例题的不同之处是这里的乘、除计算不能同步进行,必须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第37页例题300-(120+25×4)是有小括号的算式,在小括号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还需分两步计算。这两道混合运算题里都有学生以前未接触过的内容。

  在这两道题里不教学新的运算顺序,而是教学如何准确、灵活地运用已有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教学策略是让学生在独立计算的时候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数学思考,又提升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在演绎推理过程中,回忆起相关的运算顺序和规划计算步骤是重要环节。提升混合运算能力,不能疏忽反思,要经常积累体会。

  观察算式里的运算符号,获得的视觉信息作用于大脑,激活了贮存的运算顺序。如看到150+120÷6×5这个算式里的加法、除法和乘法,就会想起先算乘、除法,再算加法。看到算式300-(120+25×4)里有括号,就会想到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因此,进行混合运算首先要仔细观察算式,了解其中有哪些运算。各次“想想做做”里安排的“比一比、算一算”,同组的几道算式里的数都相同,运算符号及括号的位置不同,应用的运算顺序随之有所变化。这些练习有助于学生细致地观察算式,加深对运算顺序的认识。

  150+120÷6×5和300-(120+25×4)这两道混合运算题,第一步先算什么,都不是一条运算顺序的规定就能最终确定的。在前一道算式里先算除法,还因为在120÷6×5这部分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顺序。在后一道算式里先算小括号里的乘法,还因为有先乘后加的顺序。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就寓于这样的数学思考之中。

  一道式题算完以后,回顾一下所用的运算顺序以及计算步骤,从中获得体会就是在总结、积累计算策略。每次反思的时间不需要多,往往瞬间就能完成,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这样做。

  (3) 教学中还应注意的地方。

  第一个地方是第35页“试一试”。四年级(上册)教学运算顺序时只计算含有两个运算符号的式题,因此,在一道算式中只会是乘除同级运算与加减同级运算或者是乘、加(减)与除、(加)减两级运算。把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分成两条,即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本单元教学三步的混合运算,算式里有三个运算符号,出现了乘法、除法、加(减)法存在于同一算式的情况,需要把原来分两条表述的运算顺序合并成一条完整的运算顺序。“试一试”下面的一句话是对原有运算顺序的重组,虽然不是全新的知识,但毕竟是新的认识,教学中要有相应的建构过程。

  第二个地方是第37页“想想做做”第2题。其中出现了类似(26+14)×(70-30)这样的有两个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两个小括号里的运算可以同步进行。教材没有为这种情况设例题,也不想直接告诉学生可以怎样算。希望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与计算中体会可以这样算,自觉地这样算。

  第三个地方是第41页第2题。不算出得数直接判断各组的两道题哪一个得数大。这里的判断是在掌握运算顺序,对算式“整体――部分――整体”感知基础上进行的,能发展学生的数感。学生的思考应该是多样且具有个性的。

  2 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

  结合计算教学,本单元编排了许多实际问题,有两步计算的,也有三步计算的。都安排在“想想做做”里,要求学生独立解答。这些实际问题的题材广、类型多、无固定模式可套。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对学生既要放手,又不能放任。所谓放手就是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答,不要编许多例题一类一类地教。所谓不放任就是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要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积累了一些数量关系和思考方法。给学生的指导应体现在帮助他们回忆和应用已有的解题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解题策略。

  (1) 用列表等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从中找到解题线索。

  学生在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里已经学习了用列表等方法解决问题,在本单元要继续使用这些方法。在解题前让学生选择适当的方法整理,特别是学生解题遇到困难、思路打不开、解法想不出的时候,更要提醒他们整理信息。这种策略用于第36页第4、6题,第38页第6、8题,第42页第8题特别有效。

  (2) 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从中找到解题步骤。

  学生对求两个数有一共多少、求两个数相差多少、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问题是比较熟悉的,知道这些问题分别用加法、减法和除法计算。第38页第7、9题,第41页第4题和第42页第7题都是求总和或求相差数的问题。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有困难,只要指导他们读读要求的问题、想想应该用什么方法算、找找还缺少什么条件,他们就能逐步理出解题的思路。

  还有一些问题是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这些数量关系往往是通过与问题直接有关的某个已知条件表达出来的。如第36页第5题“我们组比你们两组的总人数多6人”,第37页第5题“五年级的参赛人数是三、四年级参赛的总人数的2倍”。只要指导学生找到这样的条件,弄懂这些条件的意思,困难也就解决了。

  新课程解决实际问题不是不讲数量关系,恰恰相反,新课程十分重视数量关系。《标准》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生掌握数量关系是伴随着对四则计算意义的理解和对实际问题的“数学化”思考实现的。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教材分析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自主、熟练的计算含有乘除混合的三步计算式题.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1、计算:140×3+280   400―400÷8

  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和运算。

  板书:不带括号的混和运算。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媒体出示例题:一副中国象棋12元。一副围棋15元。购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一共要付多少元?

  (1)请学生读题,教师提问:你看出了哪些已知条件?你认为要想求出一共要付的钱数,应该先求出什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学生列式:12×3+15×4或15×4+12×3

  那这样列式应该先算什么?应该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才能先求出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用去的钱?

  (2)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汇报。

  (3)师: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应该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学生在书上完成。

  2、试一试:150+120÷6×5。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明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在计算120÷6×5,为什么应该先算120÷6,而不先算6×5呢?你们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通过刚才两道混合运算的解答,你能总结一下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 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个别学生作业。

  注意强调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要明确:在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法。

  2、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计算结果。

  48÷4+2×4

  48÷4+20÷4

  48-4+2×4

  48+4+2×4

  3、“想想做做”5。

  学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汇报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6。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教材分析 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9―40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正确地计算。例题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第一层次,从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过程。第二层次,告诉学生要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列综合算式时,就要用到中括号,引导学生列出正确的综合算式,并按顺序完成计算。第三层次,引导概括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上升为数学结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中括号,以及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运算。

  2、让学生经历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获得发现数学结论的成功体验。

  3、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中括号的作用是改变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观察算式,说说下面两题的运算顺序。

  小黑板出示:120÷6+4×2120÷(6+4)×2

  指名回答,并说出理由,集体口头解答。

  2、小结计算顺序。(小黑板出示)

  回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提问:比较这两题,你还发现了什么?

  总结:括号能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巩固前两课所学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新知的学习做准备]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整理信息。

  谈话:学校艺术节快到了,每个兴趣小组正在进行紧张的练习,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出示2个小挂图)

  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汇报信息)

  根据回答板书相关信息:航模组:男生8人、女生6人

  美术组:是航模组的2倍

  谈话:请你列综合算式,算出美术组有多少人。

  指名板演,并说说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2、提出问题,分步解答。

  继续出示挂图:合唱组及问题。

  板书:合唱组:84人

  提问: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

  提问: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你想到了哪个数量关系式?

  板书:合唱组的人数÷美术组的人数=几倍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先求出什么?(美术组的人数)

  谈话:刚才我们已经算过了,只要再加一步。

  板书:84÷28=3(口答)

  3、尝试列综合算式。

  谈话:刚才,我们分步解答了这个问题,先算出了――(美术组的人数),然后用――(合唱组的人数÷美术组的人数),现在你能不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在自备本上试试看,只列式。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指名用不同方法的学生板演)

  4、说明:数学上规定,这个算式中已经有小括号了,再添加括号,就要用到中括号,(出示方法三:84÷[(8+6)×2])。

  谈话:像这样的括号就是中括号。伸出手来,一起跟我写一遍(描)。

  让学生尝试加中括号:请你在你的综合算式里添上中括号。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谈话:这时的算式中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怎样计算呢?同桌互相说说这题的运算顺序。

  有信心试一试吗?(独立完成计算,最后集体校对)

  5、介绍递等式中一步一步脱式的过程和书写的格式要求(等号位置,小括号算好后脱掉,移下来的是中括号)。

  提问:你觉得第一步应该先算?也就是要算出――(航模组的人数)。

  84÷[(8+6)×2]

  =84÷[14×2]

  =84÷28

  =3

  谈话:口答。有错的同学请你订正一下。

  谈话:回顾头来看一下,这里的两个算式,一个只有小括号,一个又添加了中括号,那这个中括号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总结:对呀,中括号和小括号一样,也能改变题目中的运算顺序。

  谈话: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按什么顺序运算?(学生尝试概括运算顺序)

  6、总结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小黑板出示: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谈话:打开书39页,请你把书上的空白填一下,填好了和黑板对照一下。

  设计意图:把例题分解组合成两问的题目,利于以旧引新,充分发挥旧知在学习新知中的“脚手架”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在总体上把握题目数量之间的关系和结构,使教学直指本课的要点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运算顺序,能使学生对中括号的作用以及运算顺序有更深的了解。

  三、巩固练习,不断深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重点说运算顺序)

  同桌相互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2、做“想想做做”第2题。(比一比,算一算)

  (1)观察每组的三道题,说说他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同桌活动,每人说一组题。指名说:重点讨论同样的数、符号,为什么运算顺序会不一样)

  (2)男、女生各计算一组,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

  总结:看来,虽然每组的三道题目数据一样、运算符号一样,但因为有了小括号和中括号,所以运算顺序就不一样了,结果也不一样了。

  (还可让学生说说体会,仔细看题、细心计算的习惯培养)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1)观察情境图,理解图意。

  (2)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3)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算的。

  设计意图:围绕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比比算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把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使学生对混合运算的顺序有更全面的认识。

  四、拓展知识,评价总结

  1、谈话:每一个数学知识、任何数学方法的背后,总是凝结着人类漫长的探索过程。一个个括号的产生,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凝聚着人类无穷的勤劳和智慧。阅读“你知道吗?”

  学生阅读,交流: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1)为什么要引入中括号?

  (2)中括号、小括号的作用是什么?

  (3)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2、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1)32×800-400÷25先减再乘最后除。

  (2)32×800-400÷25先除再减最后乘。

  (3)32×800-400÷25先减再除最后乘。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教材分析 篇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科书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00页例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熟练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并能扎实有效地进行应用,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用类推迁移的方法进行学习。

  3、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梳理,培养学习能力,感受自我发现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灵法处理计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复习铺垫

  1、口算 [设计意图:学校计算课题探索的教学研究,实行课前一分钟的口算常规。]

  0.4+8.7 4.5+3.6 0.28+0.54 1.4-0.9 7.1-3.5 5-2.7

  2、说出运算顺序 125-27+73 76-(29+41)

  3、填空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都要( )按顺序计算;有括号的要( )

  [设计意图:激活整数的运算顺序,为新课学习,新知迁移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理解归纳

  1、出示主题图并介绍 。

  2、出示主题图的统计表。

  发现什么数学信息?(主要指出什么是里程?表示行驶的路程)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与比赛统计表,让学生了解到生活处处都有数学的知识,创设问题的情境,利于学生思考问题。]

  3、逐步呈现爸爸妈妈的对话并对知识重新整合:

  “完成比赛,还要走多少千米?”表示求什么呢?师生分析。这方面点到即止,留给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并列式。鼓励学生多样化的列式。

  [设计意图:通过整合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解决问题题目的分析能力,达到化解难点效果]

  4、板书学生的式子并说出为什么这样列式 。

  5、分小组计算。并让学生在黑板演示。

  6、自主探索三种的计算顺序与什么数的运算顺序一样。

  总结:整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设计意图:利用知识的迁移方法,明白到小数加减法的运算顺序与整数一样。]

  三、实践应用,加深理解。

  1、64.04-3.04+7.18先说运算的运算的顺序再计算

  2、每一小组算一行并写成一道综合算式

  3、解决实际问题。

  ①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米,其中陆地面积是1.49亿平方千米。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少亿平方千米?

  ②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达到有效地应用和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四、全课总结,课外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请同学们观察生活中哪里运用了小数混合运算的知识。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记录下来,和你的同伴一起分享。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一节课的收获和成功的感受,既是对本节课知识的整理,又锻炼了学生自我总结与评价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教材分析 篇5

  在反思中教师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在反思中可以充实自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混合运算》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一

  1、创设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尽管运算顺序是一定的,但在课堂上我还是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到文具店购买文具,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2、引导探索

  教学新知时,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素材,借助生活经验,通过解决“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元”、“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这两个问题,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主动地接受新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体会,逐渐学会,学习思辨,掌握技能。

  3、应用提高

  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体会的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由易到难的题目。首先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运算顺序算一算,再出六道题其中有两道是以前学过的同级运算让学生辩一辩,最后出三道改错题让学生改一改。学生在这一系列的练习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体会到了这些知识的价值。

  4、交流拓展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获得了新知,再通过交流评价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最后利用智慧岛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个适度的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产生了几个困惑:

  1、学生在算“20+35”时,有学生把15写在了加好的前面,教师应该怎样引导?

  2、学生列出20+(35)时,如何解释这里不需要小括号?

  《混合运算》教学反思二

  核心提示:本节课采用情境串教学,设计了大量的游戏性、活动性的教学环节,符合儿童天性好玩、好动的特点,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高涨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课堂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小红回姥姥家的实际问题引入,这样贴近生活,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

  本节课采用情境串教学,设计了大量的游戏性、活动性的教学环节,符合儿童天性好玩、好动的特点,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高涨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课堂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小红回姥姥家的实际问题引入,这样贴近生活,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2、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教师相信、鼓励学生,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思维实际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

  3、加强估算,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加强估算教学,有利于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可以保证让每个学生在掌握一般方法的前提下,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4、结合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教材分析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学生能比较正确地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式题。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对比、观察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带有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用具: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教师: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计算下面各题:

  教师:分数连加、连减为什么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

  二、学习新课

  尝试计算例1。

  通过订正找出简便的计算方法。

  教师:

  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吗?

  ②例1与准备题比较哪相同?哪不同?(讨论)

  ③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板书:明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为了简便,几个分数可以一次通分,然后按照运算顺序依次进行加减计算。说明:虚线框的部分,我们在计算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去想,但在做题时这一过程可以省略不写,而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教师: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问题?

  教师: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②分两步计算,是一次通分好,还是分步通分好呢? 学生尝试计算并订正。 教师:①怎样计算简便?

  ②为什么分步通分简便一些?

  说明:虚线框的通分过程,以后计算熟练了可以不写,或写在草稿纸上,也可以直接写出结果,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教师:结果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反馈

  1、做一做。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3、按照下图的计算步聚列出综合算式,并算出得数。

  4、思考题:华和王英比,谁高一些?高多少米?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教材分析 篇7

  教学内容:

  教材P48页及练习十一4---6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它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三步乃至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内容具体涉及加减、乘除、乘加、乘减、除加、除减混合及带小括号的两步计算的四则混合运算。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其中加减、乘除这一部分,这节课在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教学,以解决问题为线索来学习计算。旨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今后更为复杂的计算学习奠定知道和思维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加减混合运算和乘除混合运算的基础上来进行的。学习乘法(除法)与加法(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顺序是教学的重点和关键,教学中应注意突出重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练习,使学生掌握含有不同级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会进行脱式计算

  2.通过多种多样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既有乘除,又有加减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方法指导:

  看―说―算―查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约3分钟)

  1.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0+4+30= 2×4×7=

  15+5-10= 6÷3×2=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运算或只有乘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 )顺序进行计算。

  二、自主学习(约7分钟)

  1. 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例2中的情境图。

  2.请大家仔细观察,说说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回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同桌讨论,然后说一说。

  4.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呢?

  5.尝试列综合算式:4×3+7

  三、合作交流(约10分钟)

  1.4×3+7这道题你会用脱式进行计算吗?

  2.指名板演,全班齐练,评价。

  3.7+4×3这道题你会用脱式进行计算吗?请大家试着算一算。

  4.算完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自已计算的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5.小组内交流。

  6.想一想“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可以用7+4×3这个综合算式计算吗?为什么?

  7.比较7+4×3的运算顺序和4×3+7的运算顺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8.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一个算式中,含有除加、除减计算时和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一样,先算除法,后算加(减)法。

  四、精讲点拨(约8分钟)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五、测评总结(约12分钟)

  1.达标练习

  (1)下面各题第一步先算什么?把他圈出来。

  20-8÷2 7×5-3 4+4×6 81÷9+2

  (2)完成第50页第5题。

  2.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样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

  3.作业布置:课本50页4、6题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教材分析 篇8

  教学内容:

  p.35、3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联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能用以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获得成功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

  理解三步计算运算顺序;运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光盘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题

  1、很多同学都喜欢下棋,我们一起去看看王老师买棋时遇到了什么数学问题

  演示例题,指名说说图上的信息

  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象棋的单价是12元,围棋的单价是15元

  读问题:她一共要付多少元?

  这是一道购物的实际问题,遇到这类问题你马上会想到哪个基本数量关系式?

  复习:单价数量=总价

  2、学生尝试列式,并交流

  (1)分步列式:123=36元 154=60元 36+60=96元

  (2)综合:123+154

  (可能还有):(12+15)(3+4)

  讲评:指着分步列式,让学生明确每一步算式的意思。

  比较两个综合算式,让学生说说下面的算式为什么是错的?它这样算出的结果表示什么?

  明确:要用象棋的单价乘象棋的数量等于象棋的总价,围棋的单价乘围棋的数量等于围棋的总价;分别算出两样棋的总价加起来就是一共要付的钱。

  3、运算顺序

  123+154 123+154

  =36+154 =36+60

  =36+60 =96(元)

  =96(元)

  比较这两种运算顺序,它们都对吗?哪个更好?为什么?

  指出:这是一个三步混合运算,有乘有加,先算乘,即分别先算象棋和围棋的钱。

  4、学生完成试一试:150+12065

  做完后交流,可能会有个别学生先算乘,如果有可请学生说说正确的运算顺序,乘除在一起的时候,谁在前谁先算。

  5、结合两题引导学生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二、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做在自备本上

  802+764

  2406-217

  45-2034

  51-363+25

  指名板演再结合具体问题交流。

  2、下面的运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题略)

  建议:做混合运算,要先观察该题的运算符号,可把先算的步骤划线表示,然后再算。

  3、比一比,你能说出原因吗?

  2530+2520

  84040-40040

  25(30+20)

  (840-400)40

  第一组题可引导学生结合乘法意义来说,或是结合具体问题来举例说明。

  三、解决实际问题

  1、(第4题)读题后让学生解释人均居住面积的含义和求法,并列出综合算式。

  2、(第5题)分析我们组比你们两组的总人数多6人,指名说说你们两组的总人数怎么算?

  3、(第6题)比较两小题,说说两题的联系。

  4、把这3道联系实际问题做在作业本上。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教材分析 篇9

  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计算较容易的三步式题.

  (二)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会按算式的意义读出算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掌握运算顺序.

  (二)难点:同时脱式计算.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练习(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回答)

  48+36

  88÷4

  300+190

  75-29

  60+70

  21×3

  150-90

  640÷2

  60×8×0

  4000÷5

  560-80

  2.说一说下面各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用投影仪打出)

  16×4+18 (先算乘法,再计算加法)

  =64+18

  =82

  69÷3-14

  =23-14 (先算除法,再计算减法)

  =9

  23+42÷3

  =23+14 (先算除法,再计算加法)

  =37

  教师小结: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或除法)和加减法,都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减法.以上这一组题,大家做得很好.今天,我们还要研究“混合运算”,看谁能最快的掌握其中的技巧.(板书课题:混合运算)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1.(板书例1)

  例1:16×4+6×3.

  问:谁能按意义读出算式?(有的同学读: 16乘以4加上6乘以3是多少;有的同学读:16乘以4的积,加上6乘以 3的积,和是多少)

  这两种读法,哪种读法是正确的?(分组讨论.第二种读法正确,读出了算式的意义)

  请同学们按算式的意义正确读出算式.(用投影仪依次打出)

  9×4+7×3 28÷4+36÷9

  18×2-5×6 45÷3-42÷7

  588÷7-29×2 96÷6+45×9

  刚才,你们能够按意义读出算式,那么,在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全班同学 动笔试做:16×4+6×3,请一、二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

  一般来讲,大部分学生会这样做:

  16×4+6×3

  =64+6×3

  =64+18

  =82

  老师指着黑板上的算式讲:这题的计算结果是正确的,但在计算过程中,哪一步可以省略?(小组讨论.老师引导学生从算式的意义入手去考虑)

  师生共同总结出:由于题目是求两个乘积的和,要算出两个积之后,才能相加,所以后面的乘法可以和前面的乘法一起脱式计算.

  这个算式应该这样写:

  16×4+6×3

  =64+18

  =82

  2.学生试做下面各题:

  (1)把上题中“+”改为“-”应该怎么做?(全班笔算,老师巡视)

  16×4-6×3

  =64-18

  =46

  (2)把“×”都改为“÷”,又该怎样计算?(先口述做题方法,再动笔计算出来)

  16÷4+6÷3

  =4+2

  =6

  16÷4-6÷3

  =4-2

  =2

  老师启发:观察上面4个算式,进行比较,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两步可以同时脱式计算.(求两个积的和或差,两个商的和或差时,可以把乘法,除法运算同时脱式计算)

  (三)巩固反馈

  1.下面两道题,哪一道可以同时脱式计算?

  (1)16×4-6÷3

  (2)16×4-6+3

  2.按照各图指定的运算顺序,在□里填上得数.

  3.找出下面各题的错误,并把错题改正.

  (1)196-6×8-8

  =196-6×0

  =196-0

  =196

  这道题是运算顺序错,应该先算乘法:6×8,然后,再按运算顺序计算.正确计算是下面的做法.

  196-6×8-8

  =196-48-8

  =148-8

  =140

  (2)50+50÷5×4

  =100÷5×4

  =20×4

  =80

  这道题是运算顺序错,先算50+50得出100后,再按顺序计算的,应该先算50÷5,再乘以4,最后再求和.正确计算是下面的做法.

  50+50÷5×4

  =50+10×4

  =50+40

  =90

  4.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脱式计算.

  54×2-31×3

  136×3-408÷2

  6028÷4-167+5

  小结 这节课,大家进一步明确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应该先乘除,后加减.当求两个积的和或差,两个商的和或差,一个积和一个商的和或差时,乘除可以同时脱式计算.这些知识,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略)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教师板书:

  同级运算按顺序,混合运算先二级.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讲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求两个积的和或差,两个商的和或差时,乘除可以同时脱式计算,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例题都采取了让学生试做、设疑、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在练习设计时,又通过判断、填空、改错、说一说、做一做等形式的练习,深化了混合运算的正确顺序,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

  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教材分析 篇10

  教学内容:教材第49页中的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明白“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的计算方法。

  2.理解并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根据正确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

  目标解析:

  在算式的比较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经历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并在计算、比较中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会列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自我评价纸口算纸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口算比赛

  1、师:课前老师就听说我们二一班的同学们数学计算能力非常棒,今天老师先准备了1分钟的口算题卡,想看看大家的计算能力到底怎么样?我们先来比一比好吗?

  师:你们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有一张自我评价纸,老师会结合同学们的课上表现,奖励给大家评价星星,这节课得到评价星多的同学老师会为你准备一份小礼物,希望同学们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在这节课上展示出来。

  2、教师组织学生完成1组1分钟口算。

  3、反馈计算结果。教师订正,学生自己判,统计全对、错3个及以下、错5个及以下、错5个以上学生数。

  师:整体来看大家的计算速度有很大的不同,我觉得有的同学有点紧张了,没关系,老师不会通过这一次比试就对大家下定论,因为这节课上我们还有很多的机会来展示自己。请全对的同学在自我评价纸上画2个星星,错题在3个及以下的同学画1颗星星。

  (二)计算(课件出示出示下面各题)

  75-36+24= 8×3÷4= 6×8-5=

  9×(6÷3)=7+(9-6)=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题目,分组完成。指名侧板书。(教师提前写好)

  反馈学生做题情况,板书同学给订正,并总结我们学过的混合运算计算顺序。指名4人侧板书并订正。

  学生自我评价。(作对的同学涂1颗星星)

  (三)导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课件出示例3:7×(7-5)(77-42)÷7

  师:大家看这两个算式,比较一下,和我们刚才完成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一个算式中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而且有括号)

  师:这样的混合运算该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研究。板书(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进一步梳理同级运算、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回顾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自主探究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师:以前我们学过了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中含有小括号的算式,我们要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指示)像这样加减乘除混合并有小括号的算式,老师告诉同学们我们也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计算顺序。

  1、播放课件。(展示运算顺序)

  2、学生学习情况反馈:

  师:看了刚才的演示,结合以前的学习你能试着总结一下这样的混合运算该怎样计算吗?

  (学生试总结,教师课件出示完整过程及运算顺序,并板书)

  3、经历完整运算过程,指名板书。

  (算式条贴:(14+7)÷7 5×(16―9)

  师:老师这有两道题,你选择其中一题,来试着算一算写在答题纸上。

  (1)学生选择试算,指名板书两题。

  (2)学生口述运算顺序并订正。

  (3)学生自我评价。

  【设计意图】在唤起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学习,亲身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又在算式的比较中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巩固深化,综合应用

  师:同学们又了解到了一种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学们你们都得到多少颗评价星。随机抽取学生问。选取得星多的同学到台前教师送一个小礼物。

  师:同学们你们想得到惊喜吗?那老师就再给大家制造一些机会,我们来做一些练习。同学们要加油了!

  师:下面的活动同学们要涉及到和小组同学合作。同学们还记得自己所在的学习小组吗?(课前分好)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76-(12+25)(12-5)×3 48÷(8-2)

  34-(28-13)6×(7+2)(88-56)÷8

  1、学生任选一题说说运算顺序。(全部说一遍)

  2、小组合作完成其中两道题目。

  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任选2个算式,独立完成,后小组完成订正。反馈各组学习情况,教师巡视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师:刚才我们以各种形式对今天学习的内容进行了练习。从反馈情况看大家掌握的还不错。看看自己的评价表,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二)(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4+5×7(72-18)÷9 24÷4+2

  (4+5)×7 72-18÷9 24÷(4+2)

  1、师:同学们观察一下,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样的运算因为有了小括号,就改变了原来算式的运算顺序。看来小括号的作用还真是不小。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2、学生两人一组,自选一组题目完成并互相订正完成,进行自我评价。

  师:同学们在合作学习的时候都非常认真,合作的也很好,尤其是组,这组同学在自己的评价纸上再加一颗评价印章,希望其他组继续努力。

  (三)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纸上,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教师强调:什么时候需要加“小括号”?

  (四)混合运算计时自选练习。(准备一组练习题)

  为学生准备一组混合运算练习题,学生自己选择完成练习。遇到问题可以请同组同学帮忙,也可以请老师帮忙。老师会深入到同学们中间观察大家的表现,对于表现好的同学老师会为你加上评价印章。

  (五)拓展练习:(课件出示)

  在数字间填写适当的运算符号{+ ― × ÷}使等式成立

  2 2 2 = 2

  要求:1、独立思考,看你能想到哪些填法?

  2、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本组想到所有填法。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汇报。(发给各组1个纸条,便于各组记录所有填法)

  四、课堂小结,梳理知识

  1、总结评价印章情况,颁发神秘惊喜。

  2、同学们谈感受。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教材分析 篇11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联系生活中的问题来进行除法和加、减法的运算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除法和加、减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我根据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掌握混合运算计算过程,能熟练计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对、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能够正确计算。

  教法学法:

  1.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情景创设,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小组合作法,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采用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内交流从题目中获得的数学信息,说说解题思路,来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通过独立列式计算,交流计算顺序和结果,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1)出示7×6+24,指名学生板演计算,总结运算顺序。

  (2)课件出示例2.

  (3)找出例2中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4)在同学们提的问题中选择“每个足球比篮球多多少元?”来研究。

  二、学生交流、合作、探索、归纳方法。

  (1)鼓励学生探究

  师:关于这一节的问题,每个足球比篮球多多少元?老师想放手让同学们自己解决,依托小组的力量,先独立思考,再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

  生: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参与其中收集信息。

  (2)学生代表汇报本组内的发现,教师补充,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步骤,和书写格式。

  (3)及时总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除法也有加减法,我们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三、巩固拓展 强化新知

  (1)课件出示算式,147-72÷6   327-56+78   56÷8×15  32×3+37

  学生说说计算顺序。

  (2)给计算顺序分类,(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3)画出第一步计算什么,再计算。

  设计意图:练习时按照,先说计算顺序,再画出第一步计算什么,最后计算的模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有说到做,明确了计算顺序,提高了计算能力。

  四、归纳总结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

  (2)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板书设计:

  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45-70÷2

  =45-35

  =10(元)

  1.当综合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时,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2. 在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通过板演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过程,让学生直观的了解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及时的进行计算顺序的文字总结,给计算顺序分类明确。达到学生正确计算的目的。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教材分析 篇12

  重点分析:“不带括号的同级运算的顺序”是在小学生学习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新内容。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中已对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会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口算,并直接写出结果。但缺少的是把这些零星的数学知识系统化。

  难点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能列出简单的综合算式,但是很少见到乘除混合算式,在以前的教学中也提到过这样的运算顺序,但是不是非常透彻,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但也有个学生不是非常清楚。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入

  1、复习乘法口诀

  2、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1、探索新知我们要怎么列式计算呢?

  可以先求出中午走了之后剩下的人,再求下午的总人数。

  第一步:53―24=29

  第二步:29+38=67

  2、还什么更简单的方法吗?

  可以列综合算式。

  53―24+38=67

  3、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你还记得以前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吗?

  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可以写出每次运算的结果。

  4、你发现了什么?

  一道题中有加法和减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5、我们知道了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那下面这个综合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15÷3×5

  应该是先算除法再算乘法。

  6、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一道题中有乘法和除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请列式计算下面算式。

  48-8+17=

  24÷4×5=

  小结:

  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教材分析 篇13

  教学目标:

  1、巩固在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里添加小括号,会改变运算顺序和计算结果。

  2、会根据图表列综合算式,会正确使用小括号,会读综合算式。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复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小括号,综合算式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运算顺序。

  师:混合运算的几种基本类型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今天我们来做练习巩固一下。

  1、课件依次出现教材第8 题的算式,让学生说说这些算式的运算顺序和结果,并说出为什么。

  2、学生口算以上四道算式。

  3、学生展示计算结果。

  4、师:请同学们观察上下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数字和运算符号相同,但运算的顺序及运算的结果不同。

  结论:运算顺序不同,计算的结果可能不同。

  师:接下来我们继续讨论混合运算的相关问题。

  二、看图列综合算式。(第6题)

  1、将第51页第6题的苹果和叶子图分解出现, 学生根据图形,说出苹果的得数。

  【设计意图】将苹果图分解出现,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利于列出正确的综合算式。

  2、学生口头表达图形的计算过程。

  师:谁来说说左边这幅图的计算过程。

  预设:

  生:先算81÷9=9,再用9-3=6。

  【设计意图】通过口头表述苹果图的计算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数学思维能力。

  3、根据图形列综合算式。

  (1)师:你会根据左图的计算过程,列一道综合算式?

  学生独自列算式,教师巡视,选择一些卡片上来展示。

  预设:

  生1:81÷9-3=6

  生2:(81÷9)-3=6

  生3:9-3=6

  师:谁来说说你同意谁的,为什么?

  教师用课件演示列综合算式的过程。

  4、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师:为了完成这道题,你会先怎么做?再怎么做?

  预设:

  生1:我会先看题目: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

  (教师板书:看)

  师:接着怎么做?

  生:1:我会先算出43-36=7,再算21÷7=3.

  (教师板书:算)

  生1:接着列算式。

  (师板书:列)

  师:列好后还要怎么样?

  生1:最后还要检验。

  (教师板书:验)

  师:根据这个图形,你会列综合算式吗?

  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选择一些卡片上来展示。

  教师用课件演示列综合算式的过程:

  【设计意图】列综合算式由不用小括号过渡到需要添加小括号,凸显了小括号的作用。

  三、看表格列算式。(第9题)

  1、减法。

  (1)出示过渡题目:

  被减数56减数35

  师:被减数是多少?减数是多少?

  师:怎样列式?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张贴被减数和减数及相应的数字。)

  (2)将56换成42+14,出示如下课件:

  被减数42+14减数35

  师:这个时候,被减数是多少?减数是多少?

  师:你又会列式吗?

  学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并收集学生的作品展示。

  预设:

  生1:42+14-35=21

  生2:(42+14)-35=21

  生3:42+14=56

  56-35=21

  学生评价作品并验证作品。

  读出综合算式。

  师:你会读出这道算式吗?是多少减多少?(教师一边指着算式42+14-35,一边问)

  预设:

  生1:42加14减35。

  生2:42加14的和减35。

  师:综合算式比较规范的读法是,先算的符号读成“与”,比如这道算式可用读作:42与14的和减35。

  (3)小括号在减法算式中的应用。

  出示下表:

  被减数62减数15-3

  师:你还会列式吗?

  师:被减数是多少?减数又是多少?

  根据上表列出相应的算式,并计算。

  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收集典型作品展示。

  预设:

  生1:15-3=12

  62-12=50

  生2: 62-15-3=50

  生3: 62-15-3=44

  生4:62-(15-3)=50

  学生评价作品,并验证作品。

  读出综合算式:

  师:你会读62-(15-3)这个算式吗?

  预设:

  生1:62减去15减3的差。

  生2:62减去15与3的差。

  生3:62减15减3。

  【设计意图】从不用括号的综合算式过渡到需要添加括号的综合算式,既体现了层次感,又再次凸显了小括号的作用。

  2、除法。

  (1)课件出示下表:

  被减数6+6减数3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表格,跟刚才那个相比,哪里不一样了?

  师:被除数是多少?除数又是多少?

  师:你还会列式吗?

  根据上表列出相应的算式,并计算。

  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收集典型作品展示。

  预设:

  生1:6+6÷3=8

  生2:6+6÷3=4

  生3:6+6=12

  12÷3=4

  生4:(6+6)÷3=4

  学生评价作品并验证作品。

  师:你会读出(6+6)÷3这个算式吗?

  预设:

  生:6与6的和除以3。

  (2)课件出示下表:

  被减数36减数16÷4

  师:你还会列算式吗?

  师:这时被除数是多少?除数又是多少?

  根据上表列出相应的算式,并计算。

  生独立完成。

  教师巡视,收集典型作品展示。

  预设:

  生1:36÷16÷4=9

  生2:36÷(16÷4)=9

  生3:16÷4=4

  36÷4=9

  学生评价作品并验证作品。

  师:你会读这个算式吗?

  预设:

  生:36除以16与4的商。

  3、巩固练习。

  被减数7x950减数2836÷6

  被减数54-2214减数883-76

  生先独立完成,展示后评价时:

  师:你会读出你写的算式吗?

  预设:

  (1)7与9的积减去28。

  (2)50减去36与6的商。

  (3)54与22的差除以14.

  (4)14除以83与76的差。

  【设计意图】相应的巩固练习,加深学生的对小括号作用的认识,巩固了综合算式的读法。

  四、课后练习。

  出示下图

  学生先独立思考,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设计意图】根据分步算式列综合算式,比根据表格列算式更深一个层次,知识难度层层递进。

  五、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教材分析 篇14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2、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学质疑

  1、说出下列每题计算的第一步。(出示幻灯片)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互学释疑

  1、探索混合运算的顺序。

  (1)理解题意,解决问题。

  出示主题图,请大家仔细观察,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2)学生尝试计算并交流。

  小组交流:是先算7+3还是先算3×4?

  7+3×4

  =7+12

  =19

  师:请大家回过头来想想“跷跷板乐园里面一共有多少人?”可以用这个综合算式计算吗?为什么?

  比较:4×3+7的运算顺序和7+3×4,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当综合算式里有乘加时,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完成“做一做”

  请说说是什么样的混合运算,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应该先圈哪一步?

  三、测学提升

  1、根据刚才的混合运算顺序,想一想,它们都是遵循什么运算法则呢?

  齐读幻灯片两级运算的运算法则。

  2、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板书:

  两级运算

  7+3×4

  =7+12

  =19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教材分析 篇15

  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

  1.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2.会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

  分数乘法的简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一)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二)看看下面每组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 ○ ○

  (三)那么分数混合运算如何计算呢?能否应用运算定律简算呢?这节课我们来一起研究.

  板书课题:分数混合运算

  二、探索、悟理

  (一)出示例题

  (二)读题之后请同学试做(板演在黑板上)

  教师:这道题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强调运算顺序)

  (三)做一做

  教师提问:你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四)小结

  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分数乘加、乘减这样的混合运算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呢?

  分数混合运算顺序:

  在一个分数混合算式中,既有一级运算,又有二级运算,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一级运算;在有括号的算式里,先做括号里边的,再做括号外边的.

  (五)仔细观察下面两题,计算中有没有好方法使它们算得又快又准.

  小组汇报结果.

  = × ×

  教师提问: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依据什么?(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教师说明:由这两题可以看出,乘法运算定律同样可以应用在分数中.

  (七)做一做

  三、归纳、质疑

  (一)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学生自己小结)

  混合运算、分数乘法中的简算.

  (二)你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吗?

  四、训练、深化

  (一)巩固混合运算

  1.判断

  (×) (×)

  (√) (√)

  2.计算

  (二)巩固简算

  1.填空

  2.简算

  (三)提高练习

  五、课后作业

  (一)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六、板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

  教学设计点评

  学生已通过第七册的学习,对整数、小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比较熟悉了,所以,本教学设计注意以旧引新,通过复习,让学生讨论、试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技巧。巩固练习中,从基本练习一直到提高题,设计有层次,有坡度。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教材分析 篇16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方法。

  (2)能正确,合理地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培养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正确,合理地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具、学具准备

  教 学过程

  备 注

  一、复习铺垫

  1、判断下列分数中哪些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把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化成有限小数。

  1/83/44/57/259/122/3

  1/68/157/167/3312/159/13

  2、把下面各小数化成分数:

  0.010.750.969.8

  2.053.132.223.375

  二、教学新知、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出示例1。

  计算1又3/4-.045+3又2/5

  (1)尝试(用两种方法计算)

  (2)投影片反馈

  解法1: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

  1又3/4-0.45+3又2/5

  =1又3/4-9/20+3又2/5小数化分数

  =1又15/20-9/20+3又8/20通分

  =4又14/20计算

  =4又7/10约分

  解法2: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

  1又3/4-0.45+3又2/5

  =1.75-0.45+3.4分数化小数

  =4.7

  (3)讨论比较后教师。

  A、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往往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

  B、在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当分数能化有限小数时,通常是:

  教学过程

  备 注

  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比较方便。

  (4)巩固

  0.38+3.59-1又2/53又7/20-1又9/10+2.415

  在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如果遇到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又怎么办呢?

  3、出示例2。

  计算3又5/6+4.25-2又5/8

  (1)审题:确定采用什么方法计算?

  (2)试做。

  (3)投影反馈。

  小数化分数做:

  3又5//6+4.25-2又5/8

  =3又5/6+4又1/4-2又5/8

  =3又20/24+4又6/24-2又15/24

  =5又11/24

  (4)讨论后:

  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如果分数不能化有限小数时,要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

  (5)巩固练习

  4.2+2又1/6-3.152又2/3-0.75+1又1/2

  三、归纳

  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时要认真审题:根据题目中的具体情况,先判断把分数化成小数,还是把小数化成分数,如果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通常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比较简便,如果分数不能化有限小数的,可以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这样才能使计算既正确有迅速。

  四、综合练习

  1、判断。

  下列过题怎样计算正确又迅速:为什么?(化分数做还是化小数做)

  0.2+1/4-0.39.8-1又5/16+1又7/24

  3/7+0.25-2/312+4.375-6又5/12

  2又4/5+78.0270又3/85/60.42+1又1/4

  2、练一练:

  2又1/3-(0.75+7/10)

  3、投影反馈

  五、作业布置。《作业本》

  学生都能掌握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方法。但在实际计算练习中,正确,合理地进行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还有部分学生不够, 对学生出现的这种情况今后还要多提醒和训练。

AD位1

相关推荐

”无可非难”指最佳生肖,释义词语落实解释

传统文化

今期猪虎龙出特,四十结伴九难寻是猜一最佳准确生肖,释义落实成语作答解释

传统文化

时望所归代表什么生肖,猜打一最佳生肖解释释义词语

传统文化

2025年全国部分省市小学及初高中寒假校历(必看)

动态要闻

2025年河南多地期末考试时间(必看)

动态要闻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四年级上册《旋转与角》教学片断与研讨(通用13篇)

下一篇:第一单元 除法 第11课时除法(精选2篇)